王吉:85后小伙的创业路
作者:敖选刚 时间:2017-07-17 阅读:310
王吉,1986年出生在金斗镇一个普通的农民家庭,父母虽然文化不高,但十分重视对孩子的培养,扛着压力培养三个孩子进入高中。学生时代的王吉,成绩十分优秀,在家乡的金斗中学完成初中学业后,父母将他送到教育资源较好的云南宣威读高中。高二那年,迫于当时家庭情况,他选择从学校离开,勇闯社会,通过多年磨砺,用独到的眼光,抓准市场发展机遇,大胆投资,搞起自己的事业,凭借智慧闯出一条在同龄人中不平凡的创富路。
王吉在家中排行第二,三兄妹年龄相仿,仅靠原始种养殖来维持一家人生计的父母,无任何其他经济来源。三兄妹成绩都很好,伴着岁月渐增,三个孩子相继踏进高中校园,家庭的负担愈发加重。“我上高二那年,大姐正在读高三,处于关键时期,弟弟又刚进入高一,作为哥哥的我,虽然成绩不错,父母也重视对我的培养,但我还是自愿选择离开学校,替家庭担些责任。”王吉苦笑着告诉笔者自己结束了的学生时代。
2005年,王吉离开校园后,他和同伴到福建打工,这一干就是6年。期间,他从最初的流水线学徒、到进厂做节能灯,当纺织工人,他换过三次工作。但每到新的工作岗位,他都是爱岗敬业,加之踏实上进,很快便能得到老板认同。他从最初的学徒的月收入2000元发展到后来的正式工人月收入5000元。每年结账下来,他能积攒3万元左右,这些收入,除去他基本生活开销外,多数都寄回威宁给父母,用于姐弟读书和贴补家用,帮着家中偿还债务。
2011年春节,王吉从福建回到故乡与家人团年,当时他手边已有一定积蓄,他准备在家乡寻找发展机遇,找一条适合自己的路。周围邻居、远方亲朋看着王吉这股拼劲闯劲,经常拿他作为教育孩子的榜样。一天,一个曾在威宁做米粉有近20年经验的亲戚指点他,可以发展米粉加工,做米粉时间越长,经验越好,只要做出的米粉质量好,回头客自然多,市场前景很不错,而且相对其他行业来说,搞米粉加工技术要求不高,投资风险较小,见效收益快。他得到这个提议后,仔细思考一段时间,但他并没有着急在威宁投资,却认定这一行业,他要找机会将这一行业作为路子,让其生根发芽、开花结果。
2012年,他踏上开往云南丽江的列车,深入米粉加工店,甘当学徒,学习云南米线和大理饵块的制作技术。从学徒到师傅,再到最后自己创业,他又成长了三年。“帮别人打工是不可能打一辈子的,故乡才是最好的归属,看着威宁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创业环境日趋渐好,相关扶持政策多,我该及早回到家乡,带着家人一起闯一条致富路,专注于米粉加工销售。”王吉这样回忆着创业之初。
2015年,王吉依照自己的计划,回到家乡,在六桥街道龙凤社区几乎花掉所有积蓄,买地盖厂房,组装机器,搭架子,聘请学徒工人,采购原料等准备工作就绪后,米粉加工厂很快运作起来。“看着工人忙碌的身影,听着机器轰隆的声响,加之期初投入大,我十分担心销路,所以严格把控产品质量。从原材料大米的挑选、面粉的磨制加工、和面精度、加工环境卫生、产品纯度、口感等方方面面细节,我都亲自严格把关,从最开始都将其作为企业生存之道,来经营企业加工生产。产品出来后,好在我们生产的米粉口感好、精度高,加之我在农贸市场租了一个零售摊位,当天生产的米粉还供不应求。但面临零散赊销大、短期资金回笼难等实际困难,我只能四处跟亲戚朋友借款融资,度过一次又一次难关。”王吉若有所思地诉说着自己的创业之艰。
在威宁市场监管局城关分局的引导下,王吉的王家自然米粉加工厂已经完成个体向企业的转变,按照省扶持微型企业发展办法中申报条件,作好申报微企准备工作,争取获得微型企业扶持资格,及早享受相应政策的帮扶,助力企业步入发展快车道。
目前,王吉的威宁王家自然米粉加工厂有机器3台,带动6人就业,开学期间用粉高峰期,每天向威宁城区和周边乡镇销售米粉3000余斤,学生假期间淡季也能出1500斤以上。聘请的工人包吃住后,每月也能领到2000元左右工资,一年全厂毛收入20余万元,净利润也有15万元左右。
谈及未来发展,王吉告诉笔者:“下一步发展中,将争取政策扶持,多组装几台机子,引进大理饵块,将云南学到的经验和威宁本土生产经验相结合,继续扩大生产规模,改进生产技术,走技术集约生产之路。”

王吉的企业生产的米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