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乡赞
作者:罗德艳 时间:2017-07-18 阅读:246
人们一定会奇怪,你的故乡不是在贫穷落后的板底吗?是的,她没有“西湖的碧波”,也没有“漓江的水”,但她却像一位待出嫁的村姑,虽然家境贫穷,怎么也掩盖不住她那羞涩的美。她是一首动听的歌,是一幅美丽的画,记载着流逝的岁月,展现着生活的美丽。
小时候的板底,是一个阳光明媚、空气清晰、生活简朴、民风朴实、邻里和睦、团结协作、风景优美的小院子。赞她,是因为她富有原生态的魅力,没有污染,没有喧嚣,没有斗争,只有浓浓的乡情和悠悠的民风;没有柏油马路,没有高楼大厦,只有狭长的小路和传统的茅草土墙房,偶尔有一栋石墙瓦房,那就了不得了,简直成了人们羡慕的房子。全村除两家苗族和一家汉族外,其余都是彝族。男女老少的穿着,都是用手工缝的比较传统的彝族服装,绝大多数为青蓝色,有极少数还穿着自种自织的麻布衣服。在生产和生活甚至在教学中,纯粹用彝语进行交流和教学。在寂静的院子里,偶尔有吆喝“修磨、补锅”之类的汉族老艺人来村寨,那就成了孩子们最可怕的人了。记得那时候是人民公社集体化制度,社员们整天在地里劳动,由生产队长登记公分,年底按社员个人所得的公分进行分配,农民辛勤劳动一年得到的收入少得可怜,甚至有些人家会出现负的公分值。根本分不到多少粮食和副业,加之当时国家物资极度匮乏,购买东西凭“票”限量供应,如肉类、粮食、布料、菜油、白糖、肥皂等, 老百姓根本就买不到这些东西,只有靠自己辛苦劳动得来的包谷、洋芋、荞麦过日子;大米大肉只有在过年过节的时候才能吃到,能够填饱肚子就是当时人们最大的愿望。孩子们很少得新衣服穿,发扬的都是“南京路上好八连”的光荣传统,“新三年、旧三年、缝缝补补又三年”,衣服都是老大长大老二穿,老二长大老三穿,依次类推。小时候的板底,虽然贫穷,但怎么也掩盖不住她那羞涩的美。淳朴的民风,悠久的民族民间文化,原始古朴,绚丽多彩,底蕴浓厚。儿时最开心的事莫过于和大人们一起去隔壁邻居吃酒,即可以得好的饭菜吃,也可以观赏出嫁歌、娶妻歌、情歌、生产劳动歌、儿歌、酒礼舞 、撒麻舞、点荞舞 、阿西里西 、卢虹高原等传统民族歌舞,它伴随着童年时代的成长和快乐。
时间过得真快,小学、初中、高中毕业了。1985年,因乡镇机构改革,板底公社分成板底和登底两个乡,板底乡聘我到乡政府工作,一晃就是12年。工作时候的板底与小时候印象中的板底开始有了变化。光着脚的小孩已穿上妈妈做的布鞋。篱笆楼板瓦房的教室已变成水泥平房,木板石头搭成的桌椅板凳变成了单人单座。石墙、砖墙瓦房代替了土墙茅草房。家庭承包责任制代替了人民公社集体化制度,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生产劳动的积极性得到了很大的提高,绝大多数农户粮食能够自给自足。生产队长登记公分,年度按劳分配的制度一去不复返了。儿时的泥泞小路变成了砂石马路,拖拉机逐步代替了马车,煤油灯、气灯代替了点竹子照明的时代。1992年的“撤并建”工作,板底成了全乡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家乡的命运发生了巨变。但唯一没有变化的是发崛传承民族文化始终贯穿于板底乡每一届政府工作的始终,并取得丰硕的成果。
如今的板底,随着改革开放三十年的春风,弹指一挥间,沧桑巨变,许多蓝图和梦想都变成现实。从九十年代初开始,家乡电话由手摇式转换成程控再发展到现在的光缆,电话越变越先进,越变越快捷。进入九十年代末,继大哥大之后,无线电话发展突飞猛进,首先是一部分人腰间都佩带上了BB机,再后来移动电话、小灵通、全球通等如雨后春笋般走进农村,让家乡普通老百姓平添一对“千里眼”、“顺风耳”。手机成了人们生活中必不可少的随身必需品。从此家乡过去那种“找人靠脚走,传信靠嘴吼”、“开会吹羊角,交通靠马驼”的历史就一去不复返了。忆昔日家乡道路拐弯不平,路面颠簸 ,灰尘满面;看如今,宽阔平坦的进村公路连通了百草坪到板底,连通了城市和乡村。平整的水泥路像一条条长飘带似的穿梭在村庄,一辆辆摩托车、面包车、小轿车喜气洋洋一路奔驰。雨天,不怕打湿裤脚;晴天,更是干净整洁,连头顶的天空也一片蔚蓝,乡亲们自豪地说:“我们的生活环境和城里人一样,干净、整洁”。改革的春风将昔日低矮的瓦房、漫天的尘埃刮得没有了踪迹,随着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开展和“绿化、亮化、美化”工程的实施,把家乡装扮得日新月异,光艳照人。走进村寨,映入眼帘的是一排排错落整洁的彝族风情民居,独显着彝家的居住特色。彝族民居最具特色的是吊角,在民居每根顶梁柱对应的屋檐下,都吊有彩绘的羊角。白色的墙上绘画有展现具有时代风采和民族风味的图画。经过新农村建设的改造,板底乡用上了太阳能与风能发电的路灯,路灯的电线杆都穿上彩绘有彝族特色图案的“花衣服”;加之有“人之初,戏之始”、“舞之源”,素有“戏剧活化石”,“人类祖宗戏”之称的“撮泰吉”;与遗体告别的“铃铛舞”;反映彝族先民织衣场景的“撒麻舞”;体现民族特色和艺术特色的“衣角舞”;写进小学音乐教材的“阿西里西”等浓厚民族风情和民族民间文化、简直成为一道亮丽风景线,吸引了许多中外游客前来游览观光。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人们的精神文化生活在不断地丰富着、改变着。当夜幕降临的时候,忙碌了一天的村民们足不出户,聚集在电视机前就可以收看到40多个电视频道,或者在院子里弹两曲“阿西里西”等民族歌曲。如今的板底不再是贫穷和落后的代名词,家乡的新变化也让城里人羡慕不已。每年春秋季节或双休日,城里的人们就会蜂拥而至,尽情感受家乡清新的空气、百草坪的风景和迷人的民间民族文化、古老的民风民俗以及特色村寨等。随着各级政府的关心和经费的不断投入,板底的明天将会更美。而民风民俗、民间民族文化是板底乡通往小康的桥梁和纽带,我们不但要赞美它,而且要传承它、保护它。
板底是一个典型的彝族集聚区,彝族占总人口的76%。它是一个古老而淳朴的民族,有悠久的历史,独特的民族风情,璀璨的民族文化,原生态民风民俗保存完好,特别是绚丽多彩的民族服饰,它是彝族人精神和文化的象征,承载着彝族历史的记忆和文化的动脉。昔日“神秘旧板底”已蜕变成今天的“魅力新彝乡”。2011年,板底乡特色小城镇所在地板底村荣获“贵州省最具魅力民族村寨”荣誉称号。2013年,板底村又获国家民委、贵州省民委授予“特色民族村寨”称号。
板底真是太美了,它的美是含蓄的、羞涩的、高雅的,它美得自然、美得真实,美得洒脱,没有一丝一毫的虚假,我赞美我的家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