威宁“四新”推进旅游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作者:符溶 时间:2017-07-18 阅读:188
本报讯(通讯员 符溶) 近年来,威宁不断创新举措,从制度建设、业态创新、品牌创建、宣传营销等方面,推进旅游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建立多维供给制度新体系。以“全域规划”为引领,“多规合一”为突破口,创新制度供给体系,出台了《“十三五”旅游业发展规划》、《加快旅游产业发展的实施意见》、《文化旅游重点特色项目扶持优惠办法》等系列重大政策,成立旅游产业发展委员会,对旅游产业发展、市场联动、安全保障、公共服务体系和旅游形象推广战略等进行组织实施;推进景区体制改革,组建副厅级草海管理委员会和正处级草海保护投资开发公司,推进景区企业化经营、市场化运作,依法合理开发利用旅游资源;建立现代乡村旅游行业管理体制,成立幸福小镇乡村旅游专业合作社,对所有农家乐和草海民宿实行标准化运作,规范化管理、抱团集聚发展,增强旅游发展新动能,有效满足日益增长的旅游消费需求。
培育新兴旅游供给新业态。大力推进旅游产品创新,加强旅游创意设计和时尚品牌塑造,推动旅游与文化、生态、休闲、度假等深度融合,开发和培育房车、户外露营、山地运动、观光游览等旅游新产品,打造文化旅游、生态旅游、山地旅游、购物旅游、自驾车旅游等特色旅游,不断优化旅游产品体系。在产业融合中打造出百万亩马铃薯花海、十万亩万寿菊基地、万亩荞花基地、千亩香草观光园、草海万人长跑、自行车赛、汽车障碍赛、幸福小镇避暑业、板底彝族风情寨、石门坎苗族风情文化旅游区、百草坪露营基地、《浪漫草海》旅游晚会、北坡绿化等一批旅游产品。引导和鼓励旅行社创新发展,推进旅行社旗舰店、体验店、主题店经营试点,不断丰富旅游产品供给新业态。
全面推动品牌创建新升级。威宁将品牌创建作为旅游业的软实力来抓,紧扣“清凉草海、养生福地,百鸟之都、阳光威宁”核心目标,强力推进国家级旅游景区、国家旅游度假区、乡村旅游点的创建工作。成功创建了阳光城、中国黑颈鹤之乡、国家自然保护区草海、国家湿地公园锁黄仓、中国特色景观名镇名村(石门乡石门坎社区)、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撮泰吉、中国特色民族村寨(板底乡板底社区)、中国撮泰吉研究基地等品牌。通过品牌形象提升,让游客更加深入了解和认识威宁、喜欢威宁、推介威宁,积极打造了品牌,形成聚合效应。
宣传营销开拓旅游新市场。通过贵州高速路网、LED大屏、主流媒体、自媒体等开展立体式营销,形成“户外展示、权威发声、官媒发布、网媒传播、线上线下互动、节会推动”的营销模式,创新旅游宣传机制。以马铃薯文化节、草海国际观鸟节、撮泰吉国际旅游文化节等节会活动为旅游“事件营销”的重要载体,并利用“云上贵州”和“贵州大数据平台”,加大互联网宣传促销力度,多方式、多渠道宣传推介威宁旅游资源,进一步提升威宁知名度、美誉度,不断拓宽旅游新市场,促进威宁旅游业“井喷式”增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