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乡创业 借力活村
作者:马召凤 何欢 李云侠 时间:2017-07-18 阅读:144
返乡创业 借力活村
——中水镇80后大学生村官刘雄的创业故事
记者 马召凤 何欢 李云侠
时逢盛夏,中水镇的天气比威宁县城要热许多,而在银水村刘雄的中华鲟养殖基地内,天然的山泉水从出水洞口奔腾而出,沿着基地流淌下来,哗哗哗的流水声和清凉的空气俨然一体。
采访时,刘雄正在自己的养殖基地内四处查看各个鱼塘的情况。历经了之前的一次鱼塘缺氧,一池中华鲟全部死亡的惨痛教训,如今的刘雄要小心翼翼得多,每天,他都要在鱼塘查看很多次才放心。
这是刘雄大学毕业后的第一次创业,如今,他的鱼塘历经几个春秋,不仅成了他自己人生创业的一大亮点,也成了银水村特色养殖业。这一产业,也从刘雄的事业变成了全村人的事业,村子里越来越多的人加入到了他的养殖基地内,打工的打工,合伙的合伙。
遥想当初刚刚回家创业的时候,刘雄自己也没想到,这样一池天生的水源,最后会成为村子里的一大经济来源。那时候的他,多少有些瞻前顾后,不似现在这般对鱼塘的未来发展有着明确的目标。
2013年,刘雄从贵州省广播电视大学计算机专业毕业。开始拿着简历投身到了各种各样的招聘现场。而和其他名牌大学毕业生相比,刘雄手中那一纸省内专科的文凭微弱得像一粒不起眼的沙子,常常石沉大海,杳无音讯。
几经波折,刘雄终于在贵阳的一家公司待了下来,安装街头巷尾的监控器,每月2000元的工资。除去住宿和生活费,连病都看不起。在父母的几经劝说下,刘雄回家了,回家之后,他开始如大多数农村走出去的毕业生一样,看各种公务员考试的书籍,企图有一天能够端上国家的“铁饭碗”,保证了自己的工作,也留住了父母的体面。而事实是,连续考了两年,这份稳当的工作总能巧妙的与他失之交臂。
这之后,刘雄不再一头扎进考试大军里,而是在村子里当了一名村官,成为银水村的村委会副主任,因为读过大学,也见过市面。他的这名村官当起来得心应手。
村官的经历也让他对自己生活的这个村子有了不一样的认识。闲下来的时候,刘雄才开始思考,为什么别的地方总能有很多特色的产业致富百姓,而银水村,明明有一眼天然的山泉水,常年出水且一年到头都是恒温,却没能发展出什么像样的产业来呢。
这样一思考,和刘雄一样的几个年轻人开始谋划了思路,从银水村的出水洞这里,找找发展的思路。
用了一个月时间,刘雄和几个合伙人开始四处考察中华鲟的养殖,从云南到四川,从一个鱼塘到另一个鱼塘。原来最好的中华鲟养殖是在天然恒温水当中,这样一比对,在银水村,发展中华鲟养殖是最好不过。
时逢政府鼓励百姓自主创业、大学生返乡创业。刘雄发展中华鲟养殖的这个思路得到了支持。中央少数名族发展资金和县扶贫办一共给了他20万元的资金支持,这样的一笔资金为养殖场的发展提供了第一桶金。
于是,2014年4月威海水产养殖专业合作社正式成立。占地15亩的养殖基地慢慢的建立起来。学技术、找销售、忙运输,这样一个天然的出水洞成为银水村中华鲟口感好肉质佳的品质保证。
脚踏实地地一点点做起,刘雄和他的合作社在周边渐渐有了名气,昭通和威宁县城的多家餐饮行业都从此处进购中华鲟。中华鲟的销售减价做稳当了之后,为了能扩大市场,扩宽销路,养殖场又开始发展草鱼和武昌鱼养殖,随之而来的是市场的不断扩大和经济的攀升。
每年,合作社都能有近80万元的收入,每个合伙人能从中分得16万元左右。眼见着这一产业的发展壮大,越来越多的村民也渐渐的加入到了这个产业的发展之后。有的要求合伙,有的要求在基地打工。如今,刘雄和合作社内,常年都有近15名村民在此打工,每月有2000余元的工资收入。
在基地旁边,一畦玫瑰花开得正是茂盛。刘雄告诉记者,这是在为开办农家乐做准备。银水村自然条件优美,空气好,又有一股常年不断流的出水洞,此处临近昭通,昭通本地人都时常会到此处游玩。“建立一个能够一边玩乐一边赏景又能就地钓鱼野餐的农家乐,不仅能够带动周边百姓的就业,也能发展我们村的短时旅游经济。”刘雄如是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