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心”共奔小康路
作者:卯龙艳 时间:2017-07-19 阅读:201
“同心”共奔小康路
——草海镇同心社区学习“塘约道路”决战脱贫攻坚侧记
记者 卯龙艳
核心提示:塘约村是安顺市平坝的一个小山村,两年前的一场大雨导致家园尽毁。面对破碎的家园,塘约人在村党支部书记左文学的带领下,重建家园,发展产业,摆脱贫困,步入小康。
回顾塘约村的发展道路,最重要的是在村党支部和村委会的统一领导下,加强党的基层组织建设,组建实干为民的村“两委”班子,发挥基层党组织的堡垒作用。在经济发展上,组建村社一体的合作社,巩固农村集体所有制,通过“村社一体”把企业和村级集体联结起来,壮大村级集体经济,全面消灭“空壳村”,把农民组织起来,坚持走规模经营、抱团发展之路。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草海镇同心社区多次到塘约学习考察,将塘约村的发展经验和自身的实际相结合,成立脱贫攻坚讲习所,宣讲种植技术和国家相关扶贫惠农政策,探索符合社区的脱贫致富路。
近日,记者采访一行到达同心社区时,社区小广场上正在开展一场别开生面的种植技术培训会,来自县农牧局的专家在讲台上讲解水果萝卜、大白菜、莲白、折耳根等的种植要领,台下来自社区的老百姓认真地听着,有的时不时和身边的人小声交流几句,有的手里拿个小本低头做着笔记。
“我家有20多亩土地,前两年流转一些给村里的合作社种萝卜,剩下的几亩我今年种包谷,种包谷收益太低了。今天来听了这个培训会以后,明年我准备种些大白菜和萝卜试试。我们村集体还成立了一个合作社,我加入合作社和其他人一起干,走集体合作社的道路,大家一起致富。”社区居民杨华尔说。
同心社区脱贫攻坚讲习所自今年4月成立以来,已经开展培训25期,每一期培训60余人,目前培训人次达1500余次,主要讲授农业技术方面的知识,旨在通过培训,让老百姓都能掌握一门技术,找到一条脱贫的道路。
“我们同心社区以前也种萝卜、大白菜、莲花白,但种植技术不规范、不科学、病虫害防治方面也不行,这个培训会我参加过好几次了,来讲课的老师讲的内容都很实用,对我们帮助很大。”种植户管毓国笑着说。
同心社区现有人口4664人,2016年人均纯收入7050元,目前有贫困人口14户51人,2016年脱贫出列2户,2017年脱贫出列3户,到2018年将实现彻底全部脱贫。
“今年,我们多次到塘约学习取经,借鉴塘约经验,回来后我们社区组建了村社区一体的合作社,组建了一二三四五的金字塔工程,一是一套班子,二是两块牌子,三是三种机制,四是个组织起来,五是五个一。”说起“塘约道路”如何在同心社区落地生根,社区党支部书记卯昌举介绍说。
从思想上把群众组织起来,全社区25名党员按照1带100的,模式,强化政策宣传,以党建促进思想解放,奖券完善基层党组织直接联系群众机制,在党组织和老百姓之间搭起“连心桥”;从体制上把群众组织起来,以“三级自治”为抓手,把社区内居住相邻、技能相似、产业发展愿望相近的10户左右农户捆绑为一个主体,并选出1名带头致富能力强的村民作为中心户长,推行“十户一体”,通过“传帮带”等方式,实现抱团发展。目前,同心社区共建“十户一体”107个,实现了社区全覆盖、贫困户全覆盖;从管理上把群众组织起来,通过社区“两委”和社区居民代表大会,制定规范居民行为的“十条底线”、“村规民约”,实现居民自治;从发展上把群众组织起来,即以“民管、民办、民受益”的宗旨,成立同心社区集体所有的万众创新合作社,通过贫困户优先在基地打工,结合“三变“思路,壮大集体经济,实现产业共做,利益共享。
通过一二三四五的工作模式,成立村集体经济合作社即万众创新合作社,由社区党支部、居民委员会引领,合作社提供技术支持和市场信息反馈,村民以土地、资金等入股,同时出工出力共同参与管理,实现村民到股东的蜕变,将闲散土地集中起来集约化发展,盘活“沉睡”的资金,社区上下一心共奔富裕。
据悉,同心社区的合作社收益按“631”的模式来进行分红,60%是属于社员股东,30%属于合作社的运营费用,10%集中起来作为村集体积累资金用于滚动发展。同时,建立合作社监管机制,实现党员群众全参与、全过程监督,建立合作社运营机制,实现民主自治,共同发展,建立合作社利益分配机制,实现共同富裕。
“下一步我们将通过借鉴塘约经验,组建走集体化道路的模式,在我们社区组建3700亩的种植基地,建50个大棚,发展白萝卜、蔬菜、西红柿、南瓜、西瓜、甘蓝等特色蔬菜,把我们同心社区打造成远近闻名的高原冷凉蔬菜基地。”卯昌举如是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