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2017-07-20

扎根异乡育桃李 夕阳正红洒余辉

作者:李欢 时间:2017-07-20 阅读:255


 扎根异乡育桃李  夕阳正红洒余辉
——记县关工委副主任陆红宇
记者 李欢


陆红宇正在给学生们进行主题教育宣讲
 
  “无论遇到多大困难,我的共产主义信念不会改变,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不会改变,献身党和人民教育事业的决心不会改变。”
  这三个“不变”,正是威宁民族中学退休教师、现任县关工委副主任陆红宇一生奉献教育、退休后关心青少年教育工作的真实写照。

一句诺言 扎根异乡
 
  陆红宇,1952年出生于上海,1967年随父亲来到贵阳上初中。1968年, 16岁的陆红宇积极响应党的号召在上山下乡的热潮中来到威宁插队当知青,当知青的前4年,他在原小海区保家公社(现小海镇保家村),最后1年在草海农场。在威宁5年的知青生活,让这个从小生活在城市的知青感受到了威宁人民的纯朴与善良。
  1973年,陆红宇以工农兵大学生的身份考入贵州师范大学物理系学习,面对热情的威宁人民,他承诺毕业后会再次回到威宁。
  1976年,陆红宇大学毕业,这本是回到城市的一个难得机会,在贵阳工作的父亲帮他张罗着留在省城工作,在面临选择时,陆红宇告诉父亲“自己选择到威宁当知青,就得服务好当地”,于是他放弃大都市生活,坚守了毕业后回到山区的承诺,毅然回威宁从事教育工作,做了山区中学的一名普通教师。

三尺讲台 书写人生
 
  回到威宁后,陆红宇先后在小海中学、威宁二中和民族中学担任高中物理教学,共送出高中毕业生19届。
  刚参加工作时,他在离县城10多公里的小海中学,为了解决教学上的难题,经常步行到县城向其他老教师请教,这一来回就是30多公里,一年下来,步行千余公里。
  在陆红宇的勤奋努力和不断的摸索下,他从一名经验欠缺的教师成为骨干教师,但他依旧刻苦钻研,一心扑在教育教学工作上。
  长期的劳累使陆红宇疾病缠身,患上了脂肪肝、高血压、慢性咽炎、腰椎间盘突出等疾病,但他仍以顽强的意志和高度的责任感坚守在三尺讲台上。正是靠着这份勤恳,这份坚持,他收获了累累硕果,先后公开发表了《正确理解机械能守恒的条件》《关于圆周运动中的功和摩擦力做功的初探》《温度变化时封闭管内水银柱移动情况的探讨》《交流电有效值定义的应用浅析》《班主任要做学生的严师益友》等论文。
  不仅如此,陆红宇对学生的关爱更是无微不至,有学生生病住院或因病不能到校,他就去医院或家中看望,有学生家遇到特殊困难和不幸,他就尽自己的力量或发动班上同学给予帮助和支援。
  2012年,陆红宇的学生佟某通过补习考取山东潍坊医学院,他得知其父母长期生病,没有经济来源,面临辍学的困境,便主动帮助佟某筹集学费,把平时节省出来的钱支助佟某渡过难关。在佟某大二时,陆红宇还联系上海的朋友资助佟某4年的学费,解决了一个寒门学子的困难。

一生无悔 挥洒余热

  2012年3月,在讲台上挥洒汗水36载的陆红宇正在办理离退休手续,接到县教育局聘请他到教育局关工委工作的电话,原本可以安享晚年的陆红宇欣然接受了这个任务,担任教育局关工委常务副主任。2012年6月,他同时担任威宁民族中学关工委常务副主任,2013年3月,他又被增补为威宁关工委副主任。
  “一开始我对关工委工作了解不多,后来通过省、市关工委系统干部的几次培训,让我对关工委的性质、宗旨、工作方针、工作任务有了较为深刻的理解,关心、教育、培养好青少年一代工作,是作为一名共产党员,一名退休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陆红宇说。
  干一行,爱一行。从参加关工委工作后,陆红宇和其他关工委同志,多次深入各乡镇、学校开展主题教育宣讲,撰写《陶冶五心讲品德,健康成长见行动》《学雷锋,心向党,讲品德,见行动》《相约中国梦,构建中国梦》等12篇宣讲稿,在全县部分学校宣讲16场次。作为全国师德先进个人,陆红宇还根据各个学校的不同情况,撰写师德师风宣讲稿8篇,到新发、小海、大街等学校进行宣讲10场次。
  不仅在关工委工作上陆红宇干的有声有色,在威宁,熟知他的学生在学文化、学艺术、申请入党、填报高考志愿、助学贷款等方面遇到困难都会去找他帮忙,把他当成生活学习中的良师益友。
  “退休后的陆老师,时间总是安排得满满的,甚至有时比当年教学时还忙,身患高血压、脂肪肝、腰间盘突出等疾病的他走起路来都比较吃力,但一工作起来就精神抖擞。”身边的同事介绍说。
  “一个人的职业生涯是有限的,但我们的事业和为人民服务是无限的,只要活一天,就要为党和人民工作一天,这就是我们共产党人‘奋斗终身’的含义。”这是陆红宇对自己人生意义的诠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