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2017-07-20

刘普忠:养蜂的“甜蜜”事业

作者:况清 时间:2017-07-20 阅读:268


 
刘普忠老人查看蜂桶

在石门乡新民村有一位养蜂人刘普忠, 如今已66岁高龄,他常年与蜂为伴、与蜂共舞。
  初见刘大爷时,老人坐在树阴下,望着飞舞的蜂儿,脸上挂满了笑,嘴里念叨着几句顺口溜 “养蜂好啊,不与种植业争地争水争肥料,不与养殖业争草争饲料,也不需要建厂房,更不污染环境……”
  话音刚落,刘大爷的脸上露出些许惆怅:“养蜂离不开优美的环境和青山绿水,以前环境受到破坏,农业大量使用农药和除草剂,这对养蜂带来了很大的杀伤力……”
 
梦想与坚守
 
  笔者跟着刘大爷走进了他的养蜂小天地,映入眼帘的是排列整齐的密密麻麻一百多个蜂箱,每个蜂箱边都围绕着蜜蜂,很是壮观。在他家房子周围种满了皂角树、五倍子、洋槐等蜜源良好的树种。
  刘大爷向我们展示一个统领几百万蜜蜂的“大国王”应有的姿态:只见他打开一个蜂箱,抽出一块蜡板,板上爬满了蜜蜂。兴许是与蜜蜂处久了,刘大爷丝毫不害怕蜜蜂爬在他的手上、身上。随后,刘大爷进了屋子,不一会儿,左手提起一个白色的大桶,右手端着老伴刚烙好的荞麦大饼走了出来,“来,尝尝,用大饼沾着蜂蜜吃,纯天然、无添加,可甜了”。
  看着我们个个吃的狼吞虎咽,刘大爷笑了。
  慢慢熟识后,我们得知,刘大爷原来是该乡女姑小学的老师,由于从小就有养蜂的梦想,参加工作后,常常趁着寒暑假学校放假的时候钻研养蜂的方法,在实践中摸索前行。退休后的他,毅然跟着一帮爱好养蜂的朋友四处学习、交流养蜂的方法,“学成归来”后,他一头扎进了养蜂的“甜蜜”事业中不可自拔。
  目前,刘大爷已成为石门乡养蜂的“大红人”。
  因为年纪大了,刘大爷并不像别的养蜂人一样一年四季全国各地赶花期,只是在石门乡境内就近采花,或是到其他乡镇与各地的养蜂人交流养蜂技巧,时刻不忘号召大家保护环境,就像辛勤的蜜蜂一样,到了寒冷的冬天才停下匆忙的脚步。就在前不久,他还向当地政府递交了一份自己手写的保护环境发展养蜂业的方案,得到了当地政府的大力支持,当地政府鼓励老百姓种植向日葵、甜荞等农作物,既美化了环境又助推了养蜂业的发展。刘大爷自己还带头做了示范,将自家的土地全部撒上了甜荞。时下,放眼望去,田间地头白茫茫的一片,小蜜蜂嗡嗡的来回飞舞,甚是喜人。
 
百姓富 生态美
 
  前不久,石门乡举行传统养蜂专业技术协会成立仪式,刘大爷受邀担任技术顾问。他邀请我们和他一起去参加了成立仪式。
  挂牌仪式上,石门乡传统养蜂专业技术协会现场向入会的50多户蜂农发放了每群蜂50元的补贴,同时向6户养蜂特困户发放了200元的补贴,鼓励他们克服养蜂困难,将石门乡的养蜂产业发展壮大,早日增收致富。
  据了解, 石门乡是威宁最边远的乡(镇),也是全省的极贫乡镇之一,是脱贫攻坚最难啃的“硬骨头”。发展养蜂业投入少、见效快、回报率高。
  近年来,石门乡境内养蜂农户逐年增加,但由于缺乏正确的技术指导和规范的管理机制,难以形成规模化效应。该协会的成立,为入户人乡蜂农提供了养蜂技术交流的平台,引导蜂农抱团发展,促进养蜂业有序发展,提高蜂农的生产水平和经济效益。同时,在推进农村经济发展、农业结构调整、保护生态环境等方面具有独特的作用。
  “我家去年养了10群蜂, 收入5000多元,今年在政府的帮助下,打算多养几群,多卖点钱,让我儿子娶个好媳妇”,现场的蜂农乐呵呵的说。
  刘大爷用了一句当下时髦的口号结束了当天的成立仪式,“让我们的养蜂产业在石门‘开创百姓富、生态美、多彩石门新未来’”。
  退休之后的刘大爷长年养蜂,用自己的实际行动,从单调的退休生活中品味出了精彩,把退休的日子经营得有滋有味,这是一种乐观的生活态度,更是一种难得的为民情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