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锐:小康路上“垫脚石”
作者:卯龙艳 文浩儒 时间:2017-07-20 阅读:240
连日来,一场场暴雨袭击了盐仓镇的大部分村落,山高坡陡,路面打滑,行走在精准扶贫回访的乡间泥泞小道上,34岁的熊锐不顾自己患有痛风、脚下打滑,一心只想着到各个村的精准扶贫户家走访确认脱贫情况,为他们找到脱贫致富的路子。
作为盐仓镇扶贫工作站的负责人,老百姓的脱贫致富一直都是熊锐心中最挂牵的大事。
自2009年参加工作以来,熊锐不仅担任盐仓镇农业服务中心主任,2016年起还兼任盐仓镇扶贫工作站负责人,从此,他奔走在盐仓镇的田间地头,切身了解贫困户的生活状况,为精准扶贫户建档立卡,并根据各自的实际情况通过政策帮扶、产业扶贫、教育扶贫等政策,切实帮助老百姓脱贫。
精准识别 扶贫措施落实处
“今年最大的孩子考上了本科,我心里特别高兴,听他们政府的工作人员说娃娃去上大学了,每个学期国家还有4000多元的补助金,娃娃的生活也不用我们操心了,国家有这么好的政策,我相信我们家肯定能脱贫。”盐仓镇么站村么站组的陈昌平家一直以来日子都过得紧巴巴的,媳妇因病去世后,陈昌平不仅要当爹当妈照顾三个孩子的生活,地里的庄稼更离不开他,为了生计,不到40岁的他头发早已有些花白。
缺劳动力、缺资金,按照国家相关规定,本可以在2014年时就纳入精准扶贫系统的陈昌平家,因各种原因未被纳入。直到2016年,熊锐了解到陈昌平家的情况后才及时将他家纳入精准扶贫系统。
“2016年6月,我们到么站组精准识别时看到陈昌平家生活的确很困难,全家只有他一个劳动力,三个孩子都在上学,住的房子是老瓦房。未被纳入系统应该是2014年时精准扶贫户纳入采用民主评议的方式来选择,这其中难免掺杂着老百姓的个人感情或者其他因素,所以陈昌平家就没有纳入系统。”说到陈昌平家的情况,熊锐回忆。
都说精准扶贫关键在于精准识别,这句话工作在扶贫工作一线的熊锐深有体会。
“只有做到了精准识别,才能保证国家精准扶贫的政策得到有效落实,才能保证贫困户正真脱贫。只有做到了精准识别,才能摸清底细,掌握准确可靠的数据,找到贫困户致贫的原因,做到因贫施策。避免假脱贫、被脱贫,避免把一些想钻空子的非贫困户和懒惰、游手好闲的人也纳入系统”,说起自己工作中的经验,熊锐津津乐道。
正是知道精准识别的重要性,在识别工作中熊锐坚持用“十二分”的精力去面对,在2016年开展精准扶贫“再识别”工作中,即使自己痛风病反复发作,走路都要拄拐杖,他还是咬牙坚持亲自到每个村委参加精准识别工作。
在熊锐的带领下,结合“六个到村到户”精准扶贫减贫方案,以“五看法”为抓手,以结对帮扶为基础,整合产业扶持、基础设施、教育培训、生态移民搬迁、危房改造等措施,盐仓镇2015年年底减少贫困人口1561人,贫困发生率由2014年的22.99%降低到13.79%;2016年减少贫困人口1088人,贫困发生率降低到11.18%,出列贫困村一个。
因贫施策 铺好脱贫路
作为农牧大镇的盐仓,如何结合实际找出可以帮助老百姓脱贫致富的方法成为熊锐工作中的重心。
“我们盐仓这边情况比较特殊,全镇16个村,8个村在地势较高的百草坪一带,8个村分布在地势较低的乌江源周边,全镇地势落差大,加上没有企业支撑,脱贫还得从传统的农业和畜牧业中来找出路。”熊锐说。
说起靠畜牧业脱贫,四堡村的精准扶贫户崔贵祥深有体会。“以前日子不好过啊,在家种点包谷洋芋只能吃饱肚子,出去打工又挣不了多少钱。前年他(熊锐)推荐我和村里的合作社一起养牛,去年两头牛就买了上万元,今年母牛又下了两个崽,现在收入一年比一年好。”
崔贵祥口里的合作社指的是四堡村的华丰种养殖专业合作社,据负责人马敏云介绍,该合作社自成立起便采取“合作社+农户”的方式,将能繁母牛免费发放给村里愿意养牛的老百姓,母牛繁育小牛后的收入按照合作社三成,农户七成的比例分配。目前,加入该全作社的村民已经有十多户,其中的三分之一是精准扶贫户,崔贵祥只是其中之一。
“华丰合作社是我们镇目前发展势头比较好的合作社之一,真正做到了带动老百姓致富。近几年来,有什么优惠政策我都会尽力帮他们争取,比如“特惠贷”、石漠化治理扶持资金等。”熊锐介绍说。
近几年来,熊锐根据自己在农业服务中心工作的经验,通过调研,向县扶贫办积极申报各类扶贫项目,并着手实施了64个扶贫项目,惠及农户4000余户,涉及财政扶贫资金2193.9万元,大大拓宽了老百姓脱贫的渠道。
在妻子的眼中,担任盐仓镇扶贫工作站负责人三年以来,熊锐的白发增加了不少,整个人也消瘦了许多,腰也渐渐没了原来的挺拔,可熊锐说你不要看这些,你看看三年来我们盐仓镇农业服务中心获得两次县级畜牧工作一等奖,一次省级石漠化治理工作三等奖,各个村原来贫困的老百姓慢慢脱贫了,为了这些,我再苦再累也乐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