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2017-07-20

高峰村养牛记

作者:李云侠 何欢 马召凤 时间:2017-07-20 阅读:200


 “脱贫攻坚同步小康·百村纪行”大型纪实采访系列报道(85)

 
高峰村养牛记
记者 李云侠 何欢 马召凤

  七月的秀水,盛夏的乡村被绿色包围,茂盛的庄稼淹没了村庄。
  在高峰村高处,齐腰的黑麦草根茎挺拔,一畦畦霸占了整个山梁,此起彼伏的牛叫声从高高的围墙里传出,呼唤着晚归的背草人。
  村民马本凤放下牧草,嗔骂道,“等一头都等不得了!”然后动作迅速地从草料锅里提了草料倒入石槽,牛就低头吃了起来,她又拿起刷子给牛刷毛。
  她告诉记者:“黄色的这头牛怀孕了,10月就要生产,脾气急躁得很。”
  村主任刘强说:“他们家这个是‘扶贫牛’,今年3月,政府给贫困户发了1万块扶贫金贴补着买的。”
  说到这里马本凤乐了:“现在的政策是真的好啊,帮补着我们才能过难关,添了这个牛,供娃娃读书不愁了。”
  据悉,马本凤家3个孩子,全都在上学,两个高中生在威宁县城的学校寄宿,小的在秀水中学念初中。3个孩子的各种费用算下来,一年要花三四万,这成为家里最大的开销,压得这个本就不富裕的家庭“透不过气”,扶贫工作深入推进后,他家终于可以“松一口气”。
  在高峰村,像马本凤家这样的贫困户还有94户,全部都在今年3月得到了户均1万元的扶贫资金,大部分人家都用来买牛养殖。
  高峰村共362户村民,家家户户无一例外都养牛,少的两三头,多则数十头,随着技术逐步纯熟,这个凉山上的村庄慢慢发起了“牛财”。
  高峰村,由于地处凉山,土地瘦薄,水源条件差,农作物种植大多广种薄收,历代村民多以养殖为生,其中不乏养殖能手和养殖大户。
  走进村民张良队家,打开院门,一排整齐干净的圈舍映入眼帘,一头头健壮的大黄牛看着有生人进来,有些不安起来。
  他家现在养了7头能繁母牛和一头小牛。张良队说:“年初刚卖了两头大牛。”
  在村里,张良队是排得上号的养牛能手。什么样的牛牙口最好,小牛养多久出栏最划算,草料怎么搭配最养牛……这些问题张良队都了然于胸。
  他说,每头母牛每年产仔一头,小牛养6个月出栏是最划算。养得好的话6个月的小牛就能卖到9000多元一头,最不济也在6000元左右。
  从2007年搭起牛圈开始,张良队家从未间断养牛,从最初的两三头到最多的时候养了15头。张良队的牛越养越多。
  今年他家的40亩土地,有10亩全部用来撒黑麦草,其他的种苞谷、洋芋等作物。专供牛的草料,每天夫妻俩用拖拉机割回来伴着玉米面或者洋芋糊等料子进行投喂。
  说起收入,张良队乐呵呵地说:“我们这里养牛很划算,草料好,出栏快。今年养得少,有近6万元的收入,养得多的时候能上10来万一年。”
  由于养殖户众多,常常有小商贩走村串巷吆喝着买牛,村民足不出户就能将牛卖了,养出的牛从来不愁销路。
  纵观秀水,回族较多,出于民族习惯,养牛的意愿很强。加上历年来牛价相对稳定居高,效益较好,养殖户越来越多。
  目前,养牛是秀水镇村民的一大经济收入来源,养殖扶贫效果明显。该镇计划趁着今年恒大集团帮扶威宁的契机,将大力推进标准化、规模化养殖,力争打出品牌。
  随着村民的辛勤劳作和政府的引导,我们相信,秀水的“牛”将很快成长为又一支脱贫攻坚路上的“生力军”。
 


张良队正在照看自家的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