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2017-07-21

生态建设的威宁实践

作者:陈武帅 时间:2017-07-21 阅读:196


   近年来,威宁坚守发展和生态两条底线,既要“金山银山”又要“绿水青山”,大力推进生态建设的同时,积极探索绿色发展路径。
  五年来,威宁大力实施“绿色威宁”行动计划,完成石漠化治理156平方公里、营造林91.77万亩,治理水土流失350平方公里,森林覆盖率达49.14%......
 
植树造林:荒山披上“绿地毯”
 
  汽车从326国道一路蜿蜒,穿过盐仓镇马吃水万亩华山松林,闻着阵阵松涛泛出的松香味儿,不时越过一排排靓丽的新农村房屋,掩映在绿色的怀抱里。
  10年前,百草坪山麓的盐仓镇马吃水,还是一片乱石丛生、荒坡裸露的地方,如今却变成了绿树成荫的万亩林海。面对生态建设带来的舒适环境,享受到植树造林甜头的当地居民直呼:“现在和过去相比差距太大了。”
  盐仓镇甘家院子村民回忆说,以前由于人为破坏造成植被退化,加上对资源的无序开发利用,导致生态毁损严重。一些为了短期利益而滥砍乱发的行为,带来的不仅是环境污染问题,而且直接影响村民的生活环境,饮用水水源地也收到威胁。
  近年来,盐仓镇紧紧围绕打造“乌江源生态屏障”目标,以天然林保护为重点,结合经果林种植、退耕还林、荒山造林、石漠化治理、水土保持等项目工程,切实做到“封、造、管、抚、育”五措并举,山、水、林、田、路综合治理。
  据悉,五年来盐仓镇封山育林1.5万亩、荒山造林0.3万亩,石漠化综合治理3万亩,动员4340户农户实施房前屋后、道路、河道、学校等区域绿化造林10万株,发放退耕还林补助资金87.35万元。
 
生态保护:“绿色银行”有“钱途”
 
  盛夏时节,走进哲觉镇漫山遍野的华山松林,到处绿意盎然,让人感到格外清凉舒爽。哲觉镇是威宁森林覆盖率最高的乡镇,全镇森林覆盖率达56%以上,真正把‘绿色银行’变成了‘生态红利’,一幅山青、水绿、家富、业兴的美好画卷映入眼帘。
  哲觉镇良好的生态得益于当地政府多年来严格的生态保护政策。早在1992年,哲觉就制定出台了《哲觉镇森林保护管理措施》,后又相继制定《哲觉镇生态建设实施方案》《哲觉镇林业发展“十二五”规划》等,确立了近期和中长期发展目标。此外,各村还制定了相应的村规民约,对检举、揭发、制止破坏森林资源的人员予以精神表彰和物质奖励,不断加强对森林资源的保护。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为了守护好20多万亩“金山银山”,哲觉镇聘请了50名护林员,具体负责处理辖区森林里出现的毁林开荒、滥砍滥发、私挖乱采、随意放牧、滥捕乱猎和野外用火等现象。
  如今,当地群众在爱林护林的同时,也享受到“绿色银行”带来的天然馈赠“生态红利”。村民们利用良好的气候生态环境,大力发展核桃、苹果、花椒、石榴等经果林,并发展林下经济,在自家山头和地块种植天麻、葛根等中药材,发展梅花鹿、野鸡等特色林下养殖。
  “群众在长期种植中药材中,还探索出利用松针作为“绿色地膜”发展中药材的先进经验。松针对耕地起到保温、保湿、杀虫和改良土壤的功效,使用松针覆盖中药材,不但可省去塑料薄膜带来的‘白色污染’,还增加了土壤的有机质含量。”哲觉镇副镇长徐腾介绍说。
  林海哲觉,中药之乡,说这句话哲觉镇是有底气的,因为拥有16个市级生态村、4个省级生态村,这就是最好的注释。
 
生态治理:三岔河流清凌凌
 
  “河道里没有死鸡死狗了,塑料口袋等生活垃圾也没有了,还有人经常管理河道了,村民的环保意识提高了。”时下,行走在东风镇三岔河畔,清凌凌的河水见证生态治理的蝶变。
  河道治理,首先从村庄环境整治着手。东风镇组织50余人、清运车2辆,立即对河道内的垃圾进行清理,投资4万元新建10个垃圾池,明确2名河道管护人员和1名监督员定期对河道进行管护、巡查和监督并定期清理垃圾。
  不止如此,该镇还在建立了河道管护长效机制的基础上,在社区醒目的墙上粉刷永久性标语,教育广大人民群众爱护环境卫生,树立“环境整治、人人有责,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观念。
  据悉,为加强三岔河东风段河流的治理和保护,东风镇加强对河道监管员管理,建立健全对三岔河流域东风段河流清淤、治理和保护的长效机制。该河提长3855米,建设后将为东风镇文明、天桥、鲁章等村土地复垦、田间道路带来便利。
  “我们不仅要走产业扶贫发展之路,还要走持续健康的生态发展之路。我们的目标是把破坏的森林种上去,把失去的青山还回来。”东风镇党政负责人介绍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