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大产业”拓宽致富路
作者:马召凤 高胜举 时间:2017-07-24 阅读:202
“三大产业”拓宽致富路
——双龙镇红光村三大产业融合发展带农致富记
记者 马召凤 通讯员 高胜举
在双龙镇,红光村并不特别,面积不是最大,人口不是最多。而这几年,因为红光村的新产业和经济快速发展,这个并不特别的村子开始走进了双龙镇人民的视野。
越来越多双龙老百姓感叹:“搞种植还是要向红光村学习。”
烤烟:传统种植业 百姓能致富
遇见孟玉辉的时候他正拿着一个小塑料壶在烤烟地里给烤烟驱虫。他一边把驱虫济滴在烟叶叶片的根部,一边说:“以前大家劝我种洋芋,我偏不,我都试过了,我家的地还是种烤烟好。”
在红光村,烤烟是三大产业的其中一个,也是传统产业。正因如此,当地种植烤烟的农户在技术上有了基础。什么时候打药,怎样栽烤烟长得比较好,怎样的烟叶成色能卖多少钱已经成为红光村烟民们熟知的一项技巧。
因此种植烤烟对当地的百姓来说是一个既挣钱又保险的产业。今年,红光村共种植烤烟1400亩。孟玉辉是红光村的烤烟种植大户,今年,孟玉辉家种了120亩烤烟,大部分土地都是从当地百姓手中流转过来的,每亩地流转费800元。
和别的烤烟大户不一样的是,孟玉辉种植烤烟的时间并不长,2012年以前,孟玉辉在威宁县城打闲工,生活极其不稳定。
2012年,孟玉辉结束了长期的打短工生涯,回到了红光村。“人家电视上很多人都是靠种地种出名堂的。”长期的打工生涯,让孟玉辉坚定了种地的决心。回到家之后,孟玉辉开始一门心思扑在烤烟上。几年时间,他的烤烟种植面积从最初的十几亩发展到现在的120亩。
这几年威宁烤烟价格相对稳定,孟玉辉的烤烟也越做越大。烤烟成为了孟玉辉家的一项脱贫产业。不仅如此,他大规模的烤烟种植还带动了一部分百姓的就业,百姓们把土地流转给了孟玉辉,就近帮着孟玉辉种植烤烟,平均每月能有2000元左右的收入。
萝卜:一年种三季 萝卜闯市场
红光村红成种养殖专业合作社成立的时候,武富荣夫妻两人正在盘算着要不要出去打工。其实,早在收庄稼的时候,武富荣夫妻就已经有了要外出务工的打算。夫妻两人家里负担重,家中9亩土地满足不了一家人生活的经费开支。
合作社成立之后,武富荣的想法改变了。合作社以800元每亩地的价格流转了他的土地。这之后,武富荣夫妻成了合作社的长期工人,在合作社帮忙种萝卜,每个月夫妻两人有5000元的收入。再加上合作社流转土地费7200元。夫妻两人还是决定留在家里,既能挣钱又能照顾孩子。
在红光村,种植萝卜还是个比较新的产业。2016年之前,村子里种植萝卜的人不多,可随着百姓思想的转变,红光村的百姓发现草海镇畅销全国各地的萝卜在红光村也能高产。经过一段时间的实验之后,部分有适宜土地的村民种上了萝卜。
“以前只有合作社种,现在百姓也有好多家开始种了。”合作社负责人付照成说道。今年,红光村共种植了近500亩萝卜,一亩地的萝卜一年有8000元的收入,非常可观。萝卜一年能够种植三季,成为快速增加农民经济收入的一个新产业。
万寿菊:满山金黄色 观赏致富乐
“连臭菊花都能卖钱了,怕没得那么稀奇?”在2014年,红光村召开村民大会的时候,祖正辉正坐在红光村村活动场所的院子门前,一脸的不情愿,坐在院子里唱着反调。
到了今年,祖正辉却一口气种了60亩地的万寿菊。
“能挣钱谁不种啊。”祖正辉家以往是种植苞谷为主,而在红光村,种植苞谷的收益并不可观。村里动员村民种植万寿菊的第一年,祖正辉仅仅种了5亩。
到了万寿菊丰收的时候,祖正辉随意种下去的这5亩万寿菊竟然收获了6000元。这份收入的意义在于,它首次让祖正辉的这几块地里亩产值超千元。以往种植苞谷的时候,一亩地仅仅有600元不到的收入。
有了收入,农民们的积极性提高了,曾经不敢尝试的村民也积极主动申请种植万寿菊。
今年,红光村共计种了3040亩万寿菊,成为全村规模最大,群众积极性最高的一个新产业。百姓们也在这一次产业结构调整中,尝到了积极发展新产业的甜头。
最近几年以来,红光村开始从调整产业结构上入手,改变以往经济发展滞后的面貌。随着威宁产业结构调整步伐的加快,红光村也加快了自己的发展步伐,多角度、全方位的促进多产业的融合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