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塑教育辉煌
作者:况清 阮电平 时间:2017-07-25 阅读:196
重塑教育辉煌
——石门民族中学2017年中考喜获佳绩
通讯员 况 清 阮电平
“石门乡拔穷根的治本之策是交通和教育”,2016年6月,时任贵州省委书记陈敏尔在石门乡蹲点调研时,曾这样语重心长地告诉大家。自此之后,发展教育就成为了石门乡党委政府脱贫攻坚工作的首要任务。
这几天,石门乡民族中学校长李正东口里常念叨着这样一句话,“终于可以交上一张满意的答卷了”——石门民族中学2017年参加中考学生为123人,31人500分以上,66人400分以上,26人300分以上。其中,团结村的雷达义以587.5的成绩突破了石门民族中学的考生从没有跨越过的560分数线,石门民族中学以450.6分的平均分位居全县第二。李校长如今逢人便说,逢人便侃。因为在他看来,这是一件太值得“炫耀”的事情了。
初见李校长时,他还在忙着把喜讯传递给刚中考结束后待在家里的孩子们。
“一定要第一时间把好消息告诉孩子们,让他们知道他们可以走出大山,改变自己的命运,不用出去打工了!”这是李校长的心愿,也是所有奋斗在石门这个极贫乡镇的干部职工的心愿,更是石门乡老百姓心心念念的希望。
“孩子们取得今天的成绩,不容易啊。现在回想起过去的无数个日夜,我们学校的老师和学生们一同在奋斗,老师们自家的孩子都快成了留守儿童了,不过,这一切,今天都值啦”李校长戏谑着说。
李正东作为土生土长石门人,亲眼目睹了石门民族中学的曾经,更见证了这一年多来中学变化的点滴。
“以前我也是这个学校毕业的,那时候校舍破烂不堪,学生们连一个像样的篮球板都见不着,更不用说什么标准的体育场、宿舍了”说着说着,他原本充满喜气的脸慢慢“黑了”下来,“那时候学校条件艰苦也还能克服,最让人揪心的还是娃娃们上学的路啊,离学校近点的还好,远一点的每天差不多早晨5点就要起床,随便吃点早饭,然后烧上一些土豆作为午餐带到学校,放学后,天黑了才能到家。下雨天更是恼火,年纪小点的常常会发生意外。除此之外,我们这里穷,条件艰苦,老师更是来一个走一个,留不住啊”。
据了解,长久以来,石门乡的教育基本上每年都处于全县挂末状态。2015年,也就是石门乡脱贫攻坚战的开局之年,石门民族中学在威宁57所中学中,中考均分排名倒数第三。
自2015年8月份以来,短短一年多的时间,在各级各部门的倾情帮扶下,石门乡的教育取得了可喜的变化:全乡中小学教育教学条件得到了极大的改善,孩子们在宽敞明亮的教室上课,每个班级都配备了“班班通”,操场上还铺上了塑胶篮球场,标准化的宿舍、食堂,音乐、美术等功能室应有尽有,孩子求知的劲头越发浓烈、家长重视程度越来越高、师资队伍越来越强。2016年,中考总成绩均分排名上升至第15名;2017年,上升至第二名,取得中考考生100%通过普通高中录取分数线的喜人成果。
最让石门乡党委政府欣慰的是,石门群众心底对“教育拔穷根”的认可和接受。该乡团结村七里冲自管委还自发组织家长轮流接送孩子们上下学,每天固定的时间、地点,七里冲自管委的小孩们整齐排列,行走在上下学的路上,已成为一道靓丽的风景线。
“现在孩子们上学,学校有免费的营养午餐,听说上高中后,还有国家助学金,家里的负担小了,我们无论如何也要让孩子多学点知识,不要像我们一样面朝黄土、背朝天了”接送孩子的家长眼中充满感激的说。
学校的变化只是石门乡一个小小的缩影,整个石门的蜕变就像今年七·一建党节那天,82岁的老党员辛开珍7年来第一次离开石门乡最边远的团结村,来到石门民族中学参加党员活动开口说的第一句话那样,“石门的变化大啊,都不认识了,我高兴啊”。
如今,白刀岭山麓下,在石门民族中学功能齐备、整洁漂亮的校园里,学生们穿梭在现代化的教学设施间,三五成群地从宿舍走向教室,赶着去上课。无论是从外表还是谈吐来看,他们早已不是原来人们心目中的“山里娃”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