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2017-07-27

护好小康路 迈向康庄道

作者:赵莉 时间:2017-07-27 阅读:307


 护好小康路  迈向康庄道
——哲觉镇干群同心养路护路记
通讯员 赵 莉




论河村群众正在清理道路边沟垮塌的泥石


  近年来,威宁农村公路建设取得了前所未有的发展,公路里程不断增长,路面等级不断提高。但由于缺乏养护知识和技术人员、资金短缺等诸多因素的影响,部分乡镇出现了养护管理不到位、农村公路路面病害增多等情况。然而,在哲觉镇,一条条通村通组公路干净整洁,平坦畅通。交通发展为当地群众带来便利的同时,该镇各级部门也逐渐形成了“建好自己的路、管好自己的路、养好自己的路”的养路护路氛围。
 
“路是大家的,要共同爱护”
 
  哲觉镇林地面积27.017万亩,森林覆盖率60.11%以上,素有“林海”美称。
  近日,笔者走在哲觉镇箐竹村至红松村、和平村的通村水泥路上,尽览林海松涛绿意,民居错落有致,平整的公路蜿蜒其中,一幅幅新农村的美丽景象展现在眼前。然而,更生动的是一路上几百名村民在进行着热火朝天的护路场景。大家自带扫把、铲子、锄头、畚箕等工具,清扫路面,清理塌方,去除杂草枯叶,整修边沟,修补坑槽。上到花甲老人,下到学童,有村里的支书和主任,有放暑假的学生,有佝偻着脊背的老年人,有小儿麻痹腿脚不便的残疾人,都在为养护公路尽着自己的一份力量,令人感动和振奋。
  据哲觉镇交管站负责人介绍,因为受最近汛期强降雨影响,该镇的各条道路均受到了排水沟堵塞、泥石塌方、边墙垮塌等不同程度的水毁损害。为了尽快补救水毁导致的道路灾害,镇党委政府发动全镇各村进行了比较集中的每家每户义务投工投劳养路行动。
  63岁的钟正国是箐竹村二组村民,和妻子带着孙子孙女5个人齐上阵;21岁的卯宇,在山东烟台大学上学,放暑假回老家的第二天,就和堂兄卯升松结伴加入了养护村道的队伍中……在他们的记忆里,以前路不好的时候,想去镇里赶集,都要选着晴朗的好天气才能去。 
  “路是大家的,要共同爱护,更要想方设法养好公路,不能让祖祖辈辈期盼的通村路荒废了。”对义务护路这件事,村民都有一个很淳朴看法。
  据了解,这样的集体清扫养护道路行动,在哲觉镇各村经常能见到。
 
干群齐心 村村护路
 
  为进一步做好通村组水泥路管理养护工作,哲觉镇通过党委政府引导和宣传,采取多项措施,认真落实“一名领导监管,一名村干部负责,一条道路一份档案”的工作机制。村干部带头,群众全员参与,确保责任落到实处,用实际行动做到养护公路常态化,巩固全镇通村组水泥路的建设成果,真正做到“干群同心、人人参与,人人受益”,为村组公路平坦畅通“保驾护航”。
  如今的哲觉镇,各村都成立了道路工程质量监督委员会和道路日常管理养护小组,组织专人对道路施工质量进行监督,对投入使用的村组道路进行巡查和管养。大伙儿都按照通村水泥路“安全、畅通、整洁、绿化”的标准,定期不定期进行扫除路面,清理垃圾,疏通边沟,排障保通等力所能及的养路劳动。各村之间形成了“谁养护得好,谁光荣”的良性竞争意识,村民形成了家家户户人人“爱路护路,互相监督”的良好风气。
 
护好小康路 村民共致富
 
  在论河村,64岁的村民苏绍福和家人正在烟叶地里采割今年的第一茬脚叶,等采割了足够的量,便用农用车运往家里的烤烟房。
  苏绍福告诉笔者,他的家离烤烟地大约有1公里,来往十分方便。而2016年以前,他每次摘烤烟都只能走山下的老路,还要淌过河流,无法用车运输,只能人背马驮,一个来回就要走6公里。如今路修好了,今年他家种植了12亩烤烟,运输十分方便,预计收入能达到4万元。
  离苏绍福不远的地方,与箐竹村一样的场景,论河村的村民同样在忙于护路修路。村支书张正云介绍,论河村是一个苗族同胞占90%的村,地形起伏大,经济基础薄弱,饱受多年烂路之苦的村民们,养路护路的积极性都很高,大家一早就过来开始清理道路了,因为需要运输的边沟泥石较多,村民还自发带了拖拉机、三轮车等用于清运。
  劳作间隙,住得近的村民从家里端来炸洋芋给大伙儿充饥,大家席地而坐,吃着炸洋芋,用苗语聊着越来越好的新生活,欢声笑语。
  据了解,2015年以来,哲觉镇建成公路14条,里程114公里,在建3条,全程27公里,通过26个村53个村民组,受益34000余人,农村路网的建设与改造为群众的衣食住行带来了实惠。
  近年来,威宁在不断探索完善“县级主管、行业指导、乡镇(街道)主体、部门协作、社会参与”的农村公路管养工作机制和权责一致的公路管养责任主体,保障农村公路的日常养护和正常使用,尽力延长乡村公路使用寿命。哲觉镇的群众巡路、养路、护路、爱路,用责任和爱心守护着乡村道路的“畅、洁、绿、美、安”,与路相随,为路添彩,值得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