穷则“思变”
作者:马召凤 何欢 李云侠 柳建能 时间:2017-07-28 阅读:217
“脱贫攻坚同步小康·百村纪行”大型纪实采访系列报道(88)
穷则“思变”
——秀水镇从传统农业转型新型农业的“新光”探索
记者 马召凤 何欢 李云侠 通讯员 柳建能

新光村已经挂果的苹果

新光村已经挂果的苹果
种了大半辈子的地,罗振华也算得上是新光村的半个农技专家。过去,他家的地总是打理得最为规整,村里人常会戏称他为“土财主”,倒不是他有钱,是因为他种地种得好,能够从土地里获得更多的收入。但是今年,他不想种地了。
去年,罗振华从自家的果园采摘了些苹果去集市上卖,原本,47岁的老罗也并未抱多大的希望要从这几个果子上挣钱,不料,一棵苹果树上的苹果卖了150元钱。当天,罗振华就回家给自己家的这几亩地算了一番旧账。
一棵树卖150元,一亩地40棵树,一共 6000元。这个数字让罗振华吃了一惊,一亩苞谷地不过800元,一亩苹果竟有6000元。这几个数字动摇了这个“半农技专家”种地的决心。
“村子里早就动员我们种果子,说是老产业不如新产业挣钱,我还以为政府是骗人的呢。”
其实,早在2013年,新光村就已经开始了产业转型,当年,村干部动员了村子里130户农民种植了近1000亩的苹果。虽然苹果树总算勉强种下去了,但村里人却怎么也不相信种点水果能挣钱。
那年,是秀水镇产业结构调整力度较大的一年,该镇很多地方都种上了苹果,全镇苹果种植面积达3000亩,这在一个以烤烟为主的传统农业乡镇算是头一遭。新田村因为有着苹果种植的历史,所以分到了1000亩的苹果种植任务。
“政府让种那就种嘛,反正苗还小,影响不了种苞谷洋芋。”50岁的王怀稳是新光村的贫困户,对于政府的一系列政策他向来是不反对也不积极。2013年的时候,他种了5亩苹果,去年苹果挂上了果,他没采摘到集市上售卖,多半采摘了送亲戚。
对于产业结构调整在新光村的现状,村主任浦磊也表示,多数人一度积极性不高。新光村是秀水镇的一个贫困村,所在地形偏僻。在历史上,这里曾经种植过苹果,一个个硕大的黄元帅曾经也风靡过市场,可是随着最早一批苹果树的老化,最后几年种植苹果的人从老化的苹果树中吃了亏,这以后,反而使这个地方的农民对种植果树失望起来。
免费发放苗木、免费提供技术指导、免费上门提供剪枝等技术服务,一系列的优惠政策旨在激发农民发展新产业的积极性,然而,一直到苹果苗种进土里,农民们对于这几棵苹果树的效益依然不抱希望。
秀水镇的农业技术人员耿和永表示,以往组织农民们学习剪枝施肥等果树管理技术的时候,村民们的热情也并不高。传统的种植虽然不能让村民们有更多的闲钱,但是也没风险,每年都能混个肚子饱。浦磊表示,村中的路还没修好是一个问题,运输成本增加了售卖苹果的难度。
然而,今年,村子里种植苹果的积极性明显有了提高,从来不关心苹果树的村民开始把苹果树当作产业。
沿着新光村的苹果种植基地走过,苹果树已经挂满了果,在百姓家的田间地头,向来对苹果树的生长、挂果毫不关心的村民们开始尝试着剪枝,尝试着给长虫的果树打农药。也会有百姓跑到村干部家里询问,到底村中的这条路什么时候修通,方便运输水果。
从去年开始,新光村的产业结构调整迈出了关键的一步——农民思想的转变。向来不关心果树的村民们开始口耳相传黑石头镇开厂村农民唐定升9棵苹果树3万元的故事,也开始询问起罗振华,苹果拉到街上到底好不好卖。
每每这个时候,罗振华就会说“好卖啊,不信你明年自己试试。”其实,在第一次卖出苹果后,罗振华就在心里开始打起了自己的算盘。他深知,以往,自己完全没有管理果树,任凭它自生自灭,在这样的情况下依然有每亩地6000元的收入,那可想而知,如果自己好好精心管理,会有多么不得了的产出啊。
前几日,新光村开了村民大会,村主任浦磊告诉了大家,村中1.2公里的产业配套路在不久后就要开工修建了。这一消息给新光村的村民吃下了定心丸。罗振华一边听着,一边下了决心:“这地不种也罢,管好我那几亩苹果树怕也能养活一家老小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