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2017-07-31

天桥村:产业架起“致富金桥”

作者:陈武帅 时间:2017-07-31 阅读:235


  “脱贫攻坚同步小康·百村纪行”大型纪实采访系列报道(89)


天桥村:产业架起“致富金桥”
记者 陈武帅


  红花岭山麓的天桥村,是东风镇一个不起眼的村庄。说他不起眼,是因为这个千余人的村庄守着漫山遍野的大红花(杜鹃花),却换不来多少经济利益,村民千百年来主要靠种植包谷洋芋过日子。
  然而,近年来天桥村人摒弃传统的种植包谷洋芋,开始琢磨种植百合、西瓜,搞起林下养鸡等特色种养殖业,合作社也一个个遍地开花,特色产业发展让村民致富梦想的阳光越来越灿烂。
 
特色种植有奔头
 
  盛夏时节,走进红花岭种养殖专业合作社,种植户杨本宽带领村民在蔬菜种植基地忙碌着,炎炎夏日也难挡大伙挥汗田间地头的热情。
  据介绍,2014年以来,杨本宽带领村民成立红花岭种养殖专业合作社,投资150万元流转土地150余亩发展种植300余个大棚,采取“基地+合作社+农户”模式发展特色种植业。第一季种植河南15号三膜早熟马铃薯,马铃薯收获后,又种上百合、西瓜、西红柿等特色产业。
  “我们以每亩600元流转村民土地,贫困户在基地打工每天可挣70元工资,这300个大棚,保守计算每个大棚每年可创收6000元以上,既让合作社不断壮大,又让贫困户早日实现脱贫摘帽。”杨本宽介绍说。
  孔大爷是天桥村村民,60多岁的他以前看到青年外出打工挣钱很是羡慕,自己苦于年纪大了工厂不要,没想到现在在家门口就可打工,在基地劳作每月有2000余元收入,让他高兴得合不拢嘴。
  据杨本宽介绍,合作社最少时候都有20余人劳作,最多时候100余人,种完三膜早熟马铃薯又种万寿菊,种完万寿菊又种蔬菜,一年四季都给村民提供挣钱机会。
  为了解决种出来卖不掉的问题,杨本宽和广州、昆明等地公司进行合作,采取订单式发展,彻底解决了后顾之忧。
  如今,在种植大户的带领下,天桥村越来越多的人开始种植特色产业,让红花岭山麓的村庄变成了瓜果飘香的田园。随着生态环境变好,一个山上有果园、山腰有产业、山下有景观的天桥村正阔步走向未来。
 
林下养鸡天地宽
 
  在天桥村,李仕稳夫妇的创业故事,是村里妇孺皆知的佳话。
  时下,走进李仕稳夫妇的林下养鸡场,30000余只乌骨鸡欢快地觅食,清晨的阳光下,到处弥漫着夫妻俩创业致富的幸福。
  据李仕稳介绍,他的林下养鸡非常受市场欢迎,每月鸡苗和成鸡的进出量都在15000只以上,一年的销售量达到20余万只。
  忙不过来的时候,李仕稳夫妇就聘请工人帮忙。如今,在李仕稳养殖场常年劳作的工人就有5人,全部是精准贫困户。 
  说起林下养鸡,李仕稳夫妇一下子打开了话闸子。早在2010年,在亲戚的介绍下,李仕稳和妻子罗敏到威宁的一个养鸡场打工,开始了学习养鸡技术的历程。
  “原来我们以为养鸡就是抓把包谷子扔地上就可以自己忙自己的去了,鸡饿了自然就会自己来吃,哪里还需要管什么。但是,到了养鸡场我就傻眼了,宽敞的鸡舍里上千只鸡叽叽喳喳地在吃食,工人们忙着给笼子里加水,忙着清洗鸡粪,与我们想象的完全不一样。”李仕稳回忆说。
  慢慢地,李仕稳夫妇变成了养鸡场里养鸡的行家里手,选苗、配料、消毒、保温、通风这些夫妻俩原来一窍不通的事情,经过经年累月的学习实践,早已烂于心熟于手。
  2013年2月,李仕稳夫妇的养鸡场正式投产,经过几年的发展,林下养殖成就了李仕稳夫妇的致富梦,如今每年的纯收入都在20万元以上。
  榜样的作用是无穷的,正是在李仕稳的带动下,天桥村许多村民开始发展养殖。如今,喂养长毛兔的、喂养西门达尔牛的、煮酒养猪的村民比比皆是,像李仕稳夫妇一样靠养殖致富的村民不下十来户。
  “红花岭是天桥村的天然屏障,也是天桥村最好的财富,我们将因地制宜发展乡村旅游业,不仅要走特色发展之路,还要让贫困群众早日摘掉贫困的帽子。”说起对未来的规划,李仕稳信心满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