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员袁国银: 一片“冰心”在新田
作者:马召凤 何欢 李云侠 时间:2017-08-01 阅读:213
采访结束很多天了,对秀水镇新田村袁国银的印象一直停留在他用手捂着嘴巴凑近记者耳朵说,他鼓励村民偷偷拉一点点签订给公司的辣椒上街探查市场反映。
“我们村偏僻,不到市场上去根本不知道辣椒的市场行情。” 袁国银的想法是,到市场上去才知道签订的价格到底亏没亏本。“如果亏本,那明年我们村自己种,不签合同。”
村中的人常说袁国银在村子外面总是精打细算,在村子内,他却最不计较。
初次见到袁国银,他坐在村民的摩托车上刚刚赶到村活动室,衣着干净,头发略花白,他说今天要去镇里开会。
从新田村到镇上开会来回要花费近两个小时,要是天气不好,需要更久。但是当了三年的村支书,袁国银从没缺席过一次会议。“万一有好政策,我没有及时传达,这样的村干部是要遭人恨的。”袁国银说。
镇里人常说:“老袁这个人,精得很,一听说点什么政策就跑来不依不饶地问,开口闭口就是我们新田穷啊。”
也正是“哭穷支书”的多次争取,坐落在四面环山的新田村有了稳定的辣椒产业。新田村路不宽敞,地形陡峭,土壤也不肥沃,在袁国银的努力之下,争取到全村500亩的辣椒试种,辣椒收购公司提供辣椒苗和技术指导。并且保证全部到村收购,对于山高路远的新田村来说,到村收购成了最大的利益保证。
为了能让这500亩辣椒落户新田村,袁国银早就拍胸脯做好了保证,一定保证督促村民们好好种植,保证辣椒的品质。
辣椒种下去之后,刚刚开始一段时间长势不错。到了五月底,几百亩辣椒苗遭遇了干旱,一珠珠苗蔫了下去。村民们开始发愁,虽说当初支书把政策引进来,但是如今天上不下雨,地上没有水,谁也没办法。
持续了很长时间的干旱最终没有让新田村的辣椒蔫掉。
一想到这是村里的第一个大项目,是村里的经济命脉,又是自己一手争取来的。袁国银就坐不住了,到周边村子寻找能够解村子里燃眉之急的水源。
找到水源的那天晚上,袁国银就带着村里的年轻男子用拖拉机拉水到田间地头,再用塑料桶背到各家地头浇灌。拖拉机“嗒嗒嗒”的声音一直响到后半夜,历经一个多星期的找水浇灌终于救活了新田村的500亩辣椒苗。
如今,新田村的辣椒一个个挂在辣椒苗上,成片的辣椒苗像一条条绿带铺满了地面让新田村焕发了别样的生机。这个四面环山的村落里,弥漫着新产业的气息。
辣椒苗被救活之后,袁国银在朋友圈里写道:“新田缺水太糟糕 ,用桶背水浇辣椒。”他喜欢把自己的生活和工作状态写在朋友圈里,用打油诗的写法表达着他对生活和对工作的态度。
在采访他的时候,每每问到记不确切的情况之时,他就掏出随手揣在兜里的一个袖珍小本,上面密密麻麻记录着每一次开会的内容,村里大事记、村民反映的情况以及村庄发展规划等内容。一边用手指蘸着口水一边翻看记录,每一项都写得清清楚楚。每一年,这样的袖珍小本他要写完好几个。
这是袁国银在当老师的时候就留下的习惯。在担任村干部之前,袁国银当了19年的民办教师,在斗古镇干沟村,很多村民依然称呼袁国银为袁老师。
新田村和斗古镇干沟村隔着一条很深的沟谷。当时,干沟村还没有村小,袁国银就在自家的老房子里收拾了几间房子,为周围的孩子授课讲学,一个人教了小学所有的科目。热闹的时候,有180多人在他家里上学。
一个人的学校,教出了很多优秀的学生,这让周边几个村子的人都把孩子送到袁国银家上学。干沟村虽然就在新田村隔壁,但是一条很深的沟谷割裂开的地方,足够学生走上一两个小时,在干沟和新田交界的一个名为“手扒岩”的地方,当年袁国银为学生铺好的水泥小道依然还在。这条小道成为干沟村的孩子到新田上学的一条最安全快捷的路。
在干沟村,村民们每每念起袁国银,都还在说道:“袁老师给学生修了一条路。”
如今,袁国银早已不再是当地的老师,那条羊肠小道已经很少有人走。袁国银送孩子回家的故事也成为了历史。但是在周边村落,袁国银和他的那个小学,他徒手为学生开辟的篮球场以及那条为了学生安全通行而修的小道依然被村民称赞不已。
村民们说起袁国银总说:“一个人的品行是不会改变的,以前他当老师,周围人敬重他,现在他当村干部,周围人照样敬重他。”
重走新田村,偏僻的小路和破烂的学校旧址,仿佛诉说着袁国银作为老教师的故事。而全新的产业规划和经济发展承载着袁国银作为村干部的责任和在大山里奔走的脚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