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海村脱贫攻坚讲习所 转观念 谋发展
作者:卯龙艳 时间:2017-08-02 阅读:321
“脱贫攻坚同步小康·百村纪行”大型纪实采访系列报道(90)
中海村脱贫攻坚讲习所 转观念 谋发展
本报记者 卯龙艳

中海村产业调整成效初现

中海村产业调整成效初现
“经过这几次来参加培训,我的观念有了很大改变,以前不知道怎么脱贫,现在村里成立了合作社,栽了一片葡萄,把我们精准扶贫户拉进来在合作社当社员,不仅学习了技术,国家的相关政策也慢慢了解了一些了。”刚参加完中海村脱贫攻坚讲习所培训的村民李仁向说。
家住迤那镇中海村联合组的李仁向是村里的精准扶贫户之一,因妻子常年卧病在床,看到别人都出门打工,自己只能留在家里照顾妻小,一直以来家里的开支都靠他一人种包谷洋芋和烤烟来维持,李仁向感到生活的压力越来越大。
今年4月以来,通过多次参加中海村组织开展的讲习所培训,李仁向说自己慢慢有了脱贫的思路。首先,他把家里的4亩土地流转给村里的合作社种植葡萄,自己有了一笔流转费。同时,他还趁着农闲时节到葡萄基地打工,学习种植技术。“目前先在葡萄基地里学习一下葡萄种植、管理这方面的技术,以后学好了,我打算自己种植一片葡萄,自己创业,现在国家对创业的贫困户有小额贷款,我相信自己肯定能脱贫致富。”李仁向信心满满地说。
中海村脱贫攻坚讲习所自今年4月开班授课以来,每个月都会结合村里的实际需要,采用村民集中学习、院坝会、深入田间地头实地讲解的方式,宣讲国家相关扶贫措施及农业产业转型的知识和技术,并邀请县里的种植专家到地里实地指导老百姓种植。通过多次学习,老百姓对国家相关政策的知晓度大大提高,发展思路也慢慢理清,产业结构调整的意识也有很大改变。
截至目前,中海村脱贫攻坚讲习所已开展宣讲30余次,惠及的老百姓1300多人。
说起脱贫攻坚讲习所的作用,新坪组的周乖林一下子打开了话匣子。
“村里开的那个培训会,我去听过好几次,每次听下来都很有收获,讲习所请来的专家老师给我们讲种什么效益好,收入高,怎么种,我听下来,收获很大。回来后我就慢慢的考虑,什么能够发展,种什么才能卖好价钱,有疑问还会打电话问问专家老师。”
今年55岁的周乖林种了一辈子土地,一直以来,他只知道种包谷洋芋怎么也饿不着,家里的地也多,再种上几亩烤烟,一年的收入差不多能维持全家人的开销。“以前不懂,看着老一辈都是种包谷洋芋加点烤烟,我们这一辈也像他们一样。经过多次的学习,我现在想法不一样了,我不仅要饿不着,还要挣钱致富。”周乖林直言道。
今年周乖林种了2亩多蔬菜,卖了1万多元。尝到了转型甜头的他收完蔬菜后,拿出自己的一部分积蓄搭起了4个大棚准备种大棚草莓。(下转3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