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海村脱贫攻坚讲习所 转观念 谋发展
作者: 时间:2017-08-02 阅读:174
(上接1版)
“种包谷洋芋好是好,但是街上市场价格太低,烤烟靠天吃饭变数大,对比下来,我就选择种植蔬菜和草莓,蔬菜今年是见着收益了,草莓目前我还在做实验,成功或者失败还不知道,但是只要慢慢摸索,肯定能成功,万一草莓效益不好,我就坚持种蔬菜,怎么说也比原来种包谷洋芋好得多。”周乖林说。
讲政策,转观念,理思路,找出路,同时学习“塘约道路”,以村社一体的合作社为依托壮大村集体经济,将村里土地集中起来,由村集体进行规模化、集约化、专业化经营,实现抱团发展,促进全村脱贫致富。这是讲习所成立的初衷。
“我们中海村众诚种植专业合作社是2017年3月成立的,当时成立合作社不仅是为了响应镇党委政府解决空壳村和脱贫攻坚的号召,也是为了促进我们中海村产业的发展。合作社今年种了220亩葡萄,涉及86户农户,其中有48户贫困户,这48户贫困户现在都是我们葡萄基地的股民。”众诚种植合作社理事长、中海村村委会副主任黄静介绍说。
众诚合作社只是中海村的合作总社,在众诚合作社的统筹下,中海村成立了16个合作社,各自发展优势产业,不仅解决了产业多样化发展的难题,同时也将产业发展的风险最小化。
目前,中海村有3000亩苹果,按照统一管理,统一销售,做大做强特色产业的方式,成为老百姓脱贫致富的“主力”。据悉,接下来,中海村还将依托立合作社打造一个村社一体的樱桃基地,建立观光采摘园,带领老百姓发展。
“平时在我们基地打工的工人都是中海村的老百姓,其中一部分是精准扶贫户,每人每天的工资最低70元。但是这远远不 够,我们建立这个基地,不仅仅是让老百姓来入股分红,更多是要起到带头发展的作用,特别是技术培训和发展思路指导,我们的目的是从根本上帮助老百姓找到脱贫的道路。”黄静说。
股民社员优先到合作社基地务工,除了能领取工资,合作社还帮助其解决在种植过程中遇到的技术、销售困难,使村民总收入由“土地收入=流转收入”变成了“土地收入=股份分红+工资收入”,同时,在农业产业转型发展的过程中,老百姓不仅学到了农业实用技术,产业发展的观念也慢慢转变,增收致富的渠道得到大大拓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