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中有能人 养蜂富农家
作者:龙胜 岳刚 时间:2017-08-02 阅读:466
山中有能人 养蜂富农家
——威宁第一家胡蜂养殖产业侧记
记者 龙 胜 岳 刚

倪熊在基地喂养胡蜂

倪熊在基地喂养胡蜂
晨曦初露,天边微明。整个小山村还在熟睡之中,从梦中醒来的倪熊睁开双眼,打了一个哈欠。想起离家不远的养殖基地,想起那一群胡蜂,他披衣起床,推开家门,夏日新鲜的空气在他的鼻尖弥漫开来,一眼望去,满目葱绿。
来不及细想周围庄稼的拔节生长,也来不及欣赏山山水水的风光,简单洗漱之后,倪熊拿上工具,带上防护网罩,朝位于自家房屋左侧的养殖基地走去。
若是对于一个并不长期在城市生活的人而言,家乡房屋四周草木葱茏,花木成畦,山青水秀,在他们眼中是那样寻常。但是,倪熊不一样,为了生计,他曾在外面奔波了18年。
曾经为了改变贫穷的生存状态,刚满20岁的倪熊背上简单的行囊,告别了自己生长的家乡——麻乍镇双河村,从此开始了他四处漂泊的打工生涯。
18年来,他尝试过许多不同的工种,做过厨师、保安、建筑工人,像一叶大海上的浮萍,不断辗转内蒙古、北京、湖南、江西、四川、广东等地,大城市留给他最深刻的印象便是:人流拥挤、呼吸沉闷、钢筋水泥凝固成房屋的森林,总有让人难以喘息的感觉。
不远处的胡峰养殖基地将倪熊的思绪拉回到现实中来。打开挂在铁门上的锁,再推开一扇木门,倪熊把从家里带来的防护网罩戴在了头上,开始给胡蜂喂食。
基地里,几百窝大小不一的胡蜂分列其间,早起的胡蜂已经陆续出巢寻找食物,“呜呜”的叫声在空气中弥漫,围绕在倪熊的周围飞舞。
整个养殖基地用砖堆砌而成,上面覆盖大棚,去年刚创建,倪熊把它注册成为“贵州满山岗胡峰养殖有限公司”,据相关部门统计,这样的养殖产业在全县还是第一家。
忙完这一阵,倪熊走出大棚基地,掏出手机一看,不知不觉中,时间已经过了两个小时。他想起房屋周围那几个前不久“分家”出去的蜂房,得去查看一下。
返回房屋四周,他一眼就看到自家新盖的平房楼顶那个大蜂房,已经长到了大约成年人的“一抱”粗,看着蜂房长得那么快,倪熊的脸上不自觉地露出了欣慰的笑容。他回想起这几年来一直致力于研究胡蜂的养殖秘诀,如今总算成功了。
其实,倪熊从小就对胡蜂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小时候,村子附近的山野里,常常蜂围蝶绕,上山放牛割草,不小心还会被蜂蛰。闲暇时,倪熊会和伙伴们一起去捅蜂窝,惹得胡蜂追逐,他们便四处逃窜。
时隔多年,少年时被胡蜂追着边跑边笑的场景还会在他脑海中时隐时现,那是留在童年记忆深处难以忘怀的往事,它冲淡了艰苦岁月里人们因贫穷带来的困顿,给那个时代的孩子留下幸福的记忆。
正午,阳光有些强烈,妻子去庄稼地里回来,顺便带回一些新鲜蔬菜,倪熊帮着她喂过牲口,一家人便围着桌子吃饭,大儿子10岁,小儿子才3岁。在外面奔波的那些年,倪熊感到最遗憾的就是与家人聚少离多。
他总在想能否有一个万全之策,既能解决生计,改变家里的经济条件,又能陪伴在家人身边。
那时候,村里偶尔有人到山上抓野胡蜂,一窝一窝卖给镇上或城里的“有钱人”,胡蜂含有高蛋白物质,是极好的“下酒物”,还有极高的药用价值,很受人们青睐,抓蜂的人每年也能有几千元的收入。
一条致富的妙计在倪熊脑中油然而生:大规模养殖胡蜂。
想到就干,然而事情并不那么简单,胡蜂养殖最难的技术在于帮助蜂王越冬和培植小蜂房。
倪熊用了3年的时间不断实验,通过细致的观察,结合家乡的气候特征以及从小与胡蜂相处了解到的胡蜂生活习性,倪熊不断地做着实验。屡经失败,去年,他完全掌握了帮助胡蜂越冬及培植小蜂房的技术。
从一个大的蜂房中分辨出蜂王之后,人工干涉,让蜂王与雄蜂交配,把交配过的蜂王保存起来,用专门的房间和设备供它们越冬,同时注意保温和病虫害的防治。
到了来年春天,等到气温升高,放出蜂王,便开始养殖,养殖3个月之后,形成拳头大小的蜂房,即可出售。
据目前的市场价格,每个蜂房能卖300元左右。喂养到8个月即可出售蜂蛹,价格在150元每市斤。如果要出售蜂炳,价格为80至100元每市斤。蜂王也可以出售,价格为30至50元每只。
胡蜂价格虽然贵,但销路却供不应求,就在前几天,从水城闻讯而来的几位客人就花几千元买走了10多个蜂房。倪熊养殖的胡蜂目前已经销往云南、四川、重庆等周边省市。
暮色降临,基地里的胡蜂渐渐归巢,倪熊锁好养殖基地的铁门,踏着轻快的步子,走在回家的路上。他在心里盘算着,目前基地养殖的胡蜂总共有400窝,今年已见成效,如果一切顺畅,年底能赚20多万元。
他打算,未来再建5个大棚,针对家庭贫困的村民,招聘工人,让他们能就近就业,同时在各个村招收学员,传授养殖技术,带动更多的人共同致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