脱贫攻坚的“同心实践”
作者:陈武帅 赵宇 时间:2017-08-07 阅读:493
“脱贫攻坚同步小康·百村纪行”大型纪实采访系列报道(93)
脱贫攻坚的“同心实践”
——草海镇同心社区以“三个组织起来”实现“塘约道路”
记者 陈武帅 通讯员 赵宇

同心社区种植的西红柿喜获丰收
近期以来,草海镇同心社区借鉴“塘约经验”,紧扣“决战贫困、提速赶超、同步小康”的总体目标,凝聚党群智慧和力量,以革旧鼎新的勇气和直面难题的担当,推动经济提速转型、民生显著改善,社区面貌焕然一新。
凝心聚力,从思想上把群众组织起来
近年来,草海镇同心社区迎来了发展难得的发展机遇的同时,也迎来了诸多发展的瓶颈:锁黄仓湿地公园大规模征地,草海综合治理征收社区土地,大部分土地要进行退耕还湿等使得同心社区耕地直接减少,群众稳定性收入来源减少,棚户区改造项目使得部分群众手中有了钱。
如何将社区土地减少的瓶颈打破,如何将群众手中可用的资金集中起来?这个问题一直困扰着社区两委。通过召开群众大会、村民代表大会、社区两委班子会,反复揣摩、反复研讨,最后将群众的土地集中、资金进行整合,成立了村集体经济合作社——万众创新合作社,群众以土地进行或者资金入股。
社区党支部还利用脱贫攻坚讲习所,将党的声音传达给党员群众,党的关怀和温暖惠及到千家万户,把广大群众紧密团结在党支部的周围,凝心聚力,从思想上把群众组织起来,真正发挥好党组织推动发展、服务群众、凝聚人心、增进和谐的作用。
“我们社区现有人口4664人,其中贫困人口14户51人,有党员25名,下辖16个“自管委”、107个“十户一体”,2016年人均纯收入达7050元,大党建架起党组织和群众之间的“连心桥”。”社区支书卯昌举介绍说。
三级自治,从管理上把群众组织起来
去年,同心社区推行“社区两委+自管委+十户一体”三级自治模式,实现抱团发展。把同心社区分成16个自管委,在“自管委”内,社区把居住相邻、技能相似、产业发展愿望相同的10户左右农户捆绑为一个主体,形成了107个“十户一体”,并选出1名政治素质好、带富能力强、热心公益的村民作为中心户长,通过“传帮带”等方式,带动内部实现生产联产、卫生联保、公益联合、诚信联建、治安联防、新风连育。
如今,同心社区共组建“自管委”16个、“十户一体”107个,实现了村寨全覆盖、贫困户全覆盖。通过探索以党支部为核心的“三级自治”,基层组织体系更加完善,群众自治能力显著增强,“自管委”“十户一体”实行责任包保制。
一年来,521件小事在“十户一体”内解决,67件急事在“自管委”内解决,12件难事在居委会解决,初步形成了社区“两委”揽全局、“自管委”挑重担、“十户一体”聚合力、人民群众齐参与的农村自我管理、自我服务、抱团发展新格局,推动脱贫攻坚步入快车道。
村社一体,从发展上把群众组织起来
同心社区党支部把10余名党员按照一个脱贫产业一个领导小组、一个建设项目一个指挥部、一个施工现场一个工作组的要求建立“藤缠树”式的帮扶体系投身到项目基地,形成有效的攻坚合力。
发动广大党员干部依托脱贫攻坚讲习所的优势,奔赴田间地头送思路、送技术、送项目,兴产业、促发展、帮民富,把党的惠民政策带进田间,把促农增收的科技措施送进田间,帮助解决生产中缺水源、缺资金、缺技术、缺劳力、缺化肥、缺种苗等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问题。
党支部通过“进组挂帮”“进户连心”,积极听民意、解民忧、帮民富,赢得了群众好评。深入开展遍访贫困户活动,采取精准扶贫“四看法”,为帮扶对象制定脱贫方案。在全社区呈现出“干部在一线工作、政策在一线宣讲、问题在一线解决、作风在一线转变”的新气象。
同时,同心社区利用早熟马铃薯基地,鼓励产业主体整合土地、资金、人力、技能入股或领办专业合作社,共同发展乡村旅游、生态养殖、特色种植、交通运输、建筑家装、电子商务等产业,做到党带群、强带弱、富带贫,为实现“五子登科.精准小康”探索新途径。
“我们将继续撸起袖子加油干、迈开步子加快赶,真心实意和贫困群众一块苦、一块干,为给群众一个幸福的同心而努力。”卯昌举介绍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