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2017-08-10

特色种植“拔穷根”

作者:陈武帅 时间:2017-08-10 阅读:238


 特色种植“拔穷根”
——威宁发展现代山地特色种植富民侧记
记者 陈武帅

  产业扶贫是脱贫攻坚的有效途径,近年来,威宁依托自身资源优势,着力发展现代山地特色种植业,走规模化产业化发展道路,带领群众实现脱贫致富奔小康。
 
中药材:高原遍地飘药香
 
  盛夏时节,走进威宁万源恒种养殖专业合作社党参种植基地,合作社负责人宋乃敏正忙着指导药农进行田间管理,晶莹的汗水在烈日下挥洒。
  据宋乃敏介绍,现在合作社已发展成拥有社员523人,标准育苗种植基地1000亩,辐射带动草海、二塘、小海、羊街、盐仓、观风海等乡镇种植中药材近10000亩。除了种植党参,合作社还种植金铁锁、半夏等。该合作社采取“公司+合作社+基地+农户”模式运行,兜底保护价收购,彻底解决了种植户的后顾之忧。
  在威宁,像宋乃敏一样靠种植中药材致富的群众越来越多,威宁万源恒种养殖专业合作社仅是威宁发展中药材产业的一个精彩缩影。
  为了让中药材产业持续健康发展,威宁通过农村信用社支农贷款、扶贫资金全额贴息的方式,支持中药材经营主体通过银行申请贷款,为中药材种植、收购过程中提供短期流动资金支持,解决中药材种植、收购资金需求量大的瓶颈制约问题。
  据悉,2017年,威宁投入中药材产业的资金达6.4亿元,其中财政扶贫资金2200万元,扶贫项目80个,种植中药材32650亩,受益农户14468户54912人,其中贫困户6120户27474人。
  此外,威宁还积极开拓市场,延长中草药产业链,鼓励中药材种植专业合作社、经纪人与全国各大药市合作,培育药材营销龙头企业;鼓励专业合作社同企业联合,以提升企业规模和抵御风险能力;鼓励市场开拓能力强的个体购销户和中药专业合作社,通过规模化、规范化发展成为龙头企业。
  如今,贵州片仔癀大明中药饮片有限公司、丽江天露生物有限公司、贵州上海胡庆余堂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等多家公司落户威宁投资建设饮片厂,并逐步发展壮大。

精品苹果:“摇钱树”长出“金果果”
 
  盛夏时节,走进黑石头镇,满山遍野都是绿油油的苹果树,种植户正手握剪刀为果树蔬果。
  “我们黑石头镇的糖心苹果个大味美,含糖量高,在市场上很是枪手。去年我种植的几亩苹果收入就达10余万元,最好的苹果每市斤卖到20元。”正在果园里劳作的黑石头镇果农曾庆立乐呵呵地说。
  据悉,2016年黑石头镇年收入达10万元以上的苹果种植户就达50余户,实现了苹果产业真正成为百姓富与生态美的主导产业。目前,威宁苹果种植面积已达到33万亩,形成了雪山、黑石、中水、牛棚、迤那等为中心的万亩示范园基地。
  雪山镇锅底村种植精品苹果致富的故事就是威宁苹果产业最好的见证。
  2010年,雪山镇锅底村村民所在的新街片区“威宁精品苹果示范园”内苹果喜获丰收,高品质的苹果受到人们青睐。尝到甜头的锅底村村民2012年组织全村180余人连续22天学习苹果栽种及养殖技术,合作社也从成立之初的11户发展到49户。
  如今,有了优质的苹果,威宁开始走品牌之路,威宁正着力培育“威宁苹果”地方知名品牌,“炭上红”和“黔山红”已在国家工商局成功注册商标。同时,无公害、绿色、有机果品产地产品认证和“威宁苹果”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认证正在申报中。 
 
冷凉蔬菜:“菜篮子”变身“钱袋子”
 
  时下,走进草海镇民族村陈万城大棚种植基地,一排排大棚错落有致,大棚里种植的豌豆、大蒜、辣椒长势喜人,娇艳欲滴。
  在威宁,越来越多的群众像陈万城一样靠蔬菜种植实现了脱贫致富。2016年,威宁蔬菜种植面积达82万亩,总产量超过287万吨,实现产值34.5亿元,纯收入超过18亿元。
  威宁蔬菜的主要销售市场已经从过去的贵阳、遵义、安顺、六盘水等地扩大到重庆、长沙、广州、南宁、柳州、成都及宜宾等全国部分大中小城市,其中有部分特色蔬菜如哲觉蕺菜、中水大蒜和龙场小黄姜等产品远销国内蔬菜大市场。
  如今,在中水镇已形成以大蒜、结球甘蓝、莴笋为主的越冬蔬菜基地1万亩以上;在哲觉镇已形成1万亩连片的蕺菜生产基地;在麻乍镇已形成0.5万亩连片的辣椒生产基地;在金钟镇的夸都、文昌片区已形成0.5万亩连片的春提早蔬菜生产基地;在龙场、新发片区已形成0.5万亩连片的小黄姜生产基地,已扶持发展与蔬菜产业有关的专业合作社20多家。
  同时,威宁农牧局还坚持产业高效化、发展生态化、产品特色化、生产标准化、经营规模化、品牌高端化的理念,大力发展绿色无公害蔬菜产业。目前,威宁无公害蔬菜产地认定面积达7.8万亩,通过加大资金投入,加强农业科技推广运用,改善农业基础配套设施和示范带动等方式,大力推动绿色无公害蔬菜种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