兴隆村变形记
作者:陈武帅 赵春阳 时间:2017-08-11 阅读:572
兴隆村变形记
——大街乡兴隆村第一书记廖庭杨的驻村故事
记者 陈武帅 通讯员 赵春阳
“兴隆村,不兴隆,吃的苦荞饭,住的破草房。”这句顺口溜道出了大街乡兴隆村曾经的贫瘠。
偏远、闭塞、落后,这些词汇都是贴在兴隆村的标签,这个苗族同胞占人口50%的村庄,因交通闭塞而阻碍产业的发展,大量劳动力外出打工,让村子成了名副其实的空壳村,许多贫困户甚至等着政府发救济物资过日子。
然而这一切因一个人的到来而悄然改变,他就是大街乡兴隆村第一书记廖庭杨。
观念之变:从“要我富”到“我要富”
听说县委组织部的帮扶点是兴隆村,作为组织部考核股股长的廖庭杨主动请缨,到兴隆村担任第一书记。“群众一天不脱贫,我一天不会来。”他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
兴隆村的苗族同胞大都信奉基督教,每到星期天全部到教堂做礼拜。大家一个影响一个,大多数村民都加入基督教,信教的后果是思想严重滞后,不思发展生产,不思脱贫致富。
以前如果在星期天开群众会,是廖庭杨最头疼的事情的,因为没有群众会来。
俗话说:“脱贫先治愚。” 作为第一书记的廖庭杨认为,让群众改变思想观念才是最要紧的事情。
怎么改变群众多年来养成的观念呢?廖庭杨使出了浑身解数,他甚至跑到县城请苗协会的会长亲自到兴隆村给苗族同胞讲政策、摆道理。
功夫不负有心人,在廖庭杨的多次努力下,如今兴隆村的民心慢慢发生了改变,现在开群众会的时候不管路程有多远他们都不会迟到,不管有多重要的事他们都不会缺席。
“我们不能这样穷下去了,发展才是硬道理,信佛信教不如信共产党,共产党帮我家盖起新房,我要早日实现脱贫致富才对得起党和政府。”曾经是虔诚的基督教徒的老杨感慨地说。
村庄之变:从“土墙房”到“小别墅”
曾经的兴隆村家家户户都喂养牲畜,户户门前都有粪池,一到夏天苍蝇蚊子房前屋后的乱舞,难闻的气味让来人没有勇气再抬脚进村。
这一切廖庭杨看在眼里、急在心里,群众不改掉这些陋习,建多少新房修多少油路都没有用,他暗暗发誓一定要改变这里的环境。
廖庭杨于是开始制定村规民约,一家一家去宣传做工作,如今村庄变漂亮了、村民乱扔垃圾不讲卫生的习惯也改变了。
不仅如此,廖庭杨还积极协调通往乡政府的18公里水泥路全线贯通,村里的客运班车也跑起来了,他还为兴隆村向上级部门争取项目安装了25盏路灯,方便群众晚上出行。
如今,一条条通组路、串户路及院坝硬化在兴隆村遍地开花,一幢幢漂亮的黔西北民居屹立在兴隆村,新建的村活动室和村卫生室也建成投入使用,老百姓家的房前屋后满是绿树野花,空气里面满是幸福的味道。
“以前去赶集,有事没事都得耽误一天,还累得腰酸背痛。现在有了宽敞的通村路,来回只要一个小时,真是太方便了。”村民杨大爷高兴地说。
产业之变:从“石头旮旯”到“吃旅游饭”
廖庭杨深知,只有产业发展起来,才能从根本上改变兴隆村面貌。经过走访调研,廖庭杨寻求适合兴隆村发展的产业。
如今,在廖庭杨奔走努力下,兴隆村种植了猕猴桃400余亩,油桃、樱桃数十亩,辣椒200余亩。
兴隆村是出名的“石头旮旯”之地,但清澈的兴隆小河水流湍急,廖庭杨和村两委商量利用本村的水资源优势搞起了漂流。盛夏时节,来兴隆村漂流的游客越来越多,漂流已经初具规模。
“现有我们有皮划艇10艘,游客来漂流还带动了当地旅游业发展,本地小吃、烧烤、采摘、运动等一应具俱全。这个不起眼的漂流现在已小有名气,周边的游客都被吸引过来了。一艘艘小小的皮划艇不仅飘来了兴隆村的集体经济,也漂来了村民脱贫致富的希望。” 廖庭杨高兴地介绍说。
如今,兴隆村变了,群众的腰包鼓起来了,群众致富信心更足了。那句顺口溜也变成了:“兴隆村,正兴隆,吃的旅游饭,住的幸福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