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2017-08-16

昔日“矿渣山” 今朝“花果山”

作者:李玉荣 马召凤 李云侠 邓稳 时间:2017-08-16 阅读:357


 “脱贫攻坚同步小康·百村纪行”大型纪实采访系列报道(96)
昔日“矿渣山” 今朝“花果山”
——二塘镇果花村的蝶变故事
本报记者 李玉荣 马召凤 李云侠 通讯员 邓稳


“弃渣场”变果园

  曾经,巍巍梅花山麓的二塘镇果花村,土法炼锌炉到处疯长,遍地冒烟。可谓白天乌烟瘴气,晚上星星点灯。一个个锌老板在赚得眼前利益的同时,果花村原本脆弱的生态却遭到了灭顶之灾。
  而今的果花村,尽管高高的土法炼锌炉的烟囱还在,可昔日的乌烟瘴气早已没了踪迹,映入采访报道组记者眼帘的早已是花果满山景象。
  村支书孔令伟一边走一边不停地描述:“果树花开时节,桃树、梨树、李树等竞相开放,果花村成为名副其实的花园,美丽至极。果子成熟的时节,行走在果花村,鲜红的桃子,黄澄澄的梨子,香喷喷的核桃,直叫人垂涎三尺。”
  同行的二塘镇通讯员邓稳在一旁说:“这一切得益于在转型发展的大背景下,广大人民群众发展观念的转变,可以说是当地牢牢坚守发展和生态两条底线的表现。”
  今年75岁的村民陈明老人记忆尤为深刻,不但亲眼目睹了果花村的变化,还带着妻子儿女,硬生生地在土法炼锌炉废弃场上,用辛劳的汗水和智慧建设了一个小果园。虽然才有40多亩,可其自身的生态意义价值巨大。
  8月10日,黄昏时分,我们来到了陈明老人的果园。虽然土法炼锌炉的烟囱还高高地直插蓝天,尤为显眼,但早已冷冷清清,没有滚滚黑烟源源不断地冒出。而烟囱之下,只见一片斜坡上,尽管昔日土法炼锌的踪迹还依稀可见,可已长满了桃、梨、李子等一棵棵生机勃勃的果树。桃李的果实已经错过了时令,但记者正逢梨子成熟的时节。陈明老人和老伴执意摘下一袋梨子,无论如何要我们品尝。
  吃着香甜可口的梨子,我们聆听到了果花村那些年的故事。
  据陈明老人介绍说,上世纪九十年代,果花村开始盛行土法烧锌。多的时候一个村子里几乎到处都在烧锌。能砍的树木砍了,能用的地用了。白天到处冒烟,晚上到处亮堂堂的。后来没烧锌了,遗留下了一片片一堆堆矿渣,以及破罐子烂罐子。没有生机,也没有活力,生态满目疮痍。
  家园的四周一直这样也不是个事,“一定要把荒山绿化好。”陈明暗自发誓,于是他带着家人,迈开了把锌炉废弃场建设成为果园的步伐。从运废渣到换土、挖坑、栽树,一步一个脚印。由于以前的渣土不适合栽树,他家只好到梅花山麓去取土。一天又一天,一年又一年。功夫不负有心人。经过几年的努力,如今,昔日的“矿渣山”变成了“花果山”。生态价值凸显。不仅如此,这里还每年为他家带来了2万来元的经济收入。
  “每天早上一起床,到果园走走看看,活动活动筋骨,呼吸呼吸新鲜空气,感觉就是和以前不一样。我们这把年纪了,不图什么,就图居住的地方森林好、空气好、环境好。”陈明老人坦言。
  不止陈明一家在向遭到破坏的生态宣战。
  在果花村,我们还遇到了被誉为“核桃大王”的赵英国。这些年来,从小就“喜欢种树”的赵英国,先后在自家房前屋后以及矿渣废弃场,栽下了核桃树。如今,他种植的核桃已经从2010年的1000多棵发展到近1万棵,面积已经达到 300多亩。规模不断在扩大,带来的不仅是经济效益,还有生态效应。   
  走进赵英国的核桃园,但见果满枝桠。一棵棵核桃生机勃发,绿叶满树,果实满树。一排排核桃树间,林下套种的包谷长势良好,丰收在望。
  赵英国种核桃的成功故事还影响了周围的村民。如今,村民们陆续以土地为资本入股到他的洪山种植养殖专业合作社,到目前已有40家村民成了合作社的股民。
  赵英国不止种核桃,还育“微清香”核桃苗。2013年,单是核桃苗赵英国就赚到了13万元。
  由于种核桃,赵英国成了果花村的农民专家,名声在外。从2010年至今,多次被省林业厅、县林业局邀请到各乡镇为百姓讲解核桃管理和嫁接技术。2013年,省林业厅和县林业局还组织人员专门来向他取经,“那一次场面才大呢,好几十号人都站在我的果园里听我讲。”赵英国记忆犹新。
  在村支书孔令伟看来,果花村是传统农业村寨,群众的收入主要依靠种植、养殖和外出务工,收入低而且不稳定,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是最好的出路。他说,果花村不止种桃树、核桃树,还种植苹果等经果树,不但绿了荒山,还可以富民。下一步,村里还将把冒沙井梁子等地全部种上经济林,让山顶带上绿“帽子”,努力书写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和百姓福、生态美的壮美篇章。
  如今,果花村花果满山,成了二塘河畔的一张靓丽名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