借水推舟 脱贫在即
作者:岳刚 王群 时间:2017-08-17 阅读:256
“脱贫攻坚同步小康·百村纪行”大型纪实采访系列报道(101)
借水推舟 脱贫在即
——牛棚镇川洞海子水库惠民工程建设侧记
记者 岳 刚 通讯员 王 群

工人正在对水库工程进行测量

工人正在对水库工程进行测量
“民以食为天,食以水为先”。
水,是生命之源,是人类赖以生存的物质基础,获得安全的饮用水更是人类生存的基本要求。水利,则是农业的根本,是最大的民生。
2016年春天,位于牛棚镇水源村与迤那镇中海村交界处的川洞海子水库工程动工开建,正式拉开主体工程建设序幕;2017年初夏,该水库主体河道成功截流,意味着拦河坝主体工程施工进入关键阶段。
工程建设如火如荼
川洞海子水库工程是一项惠民的水利大工程,总投资14804万元,水库总库容367万立方米。该工程建成后解决牛棚、迤那、斗古三个乡镇35000人饮水及8260亩农田灌溉问题。
工程建设任务内容分为水源工程、供水工程。水源工程包括大坝、溢洪道、取水口兼放空孔;供水工程包括提水泵站、上水管、高位水池等。
川洞海子水库工程供水分为集镇居民饮水和农田灌溉两部分。饮用水供迤那镇和斗古镇,两个受水区呈南北分布,输水管线分为北部的迤那输水管和南部的斗古输水管。迤那输水管由2号泵站出水池引水,穿过川洞海子南部向东北方向延伸后注入迤那高位水池,全长7456米。斗古镇内,输水管由3号泵站出水池引水,穿过“斗迤”公路向南延伸,途经谢家院子等地终至斗古镇雷打树高位水池,全长7780米。
农田灌溉分为牛棚镇的水源村片区和中海村片区,两区域呈南北状分布,输水管分为北输水干管和南输水干管。北输水干管从1号站出水池引水,全长4506米。南输水干管从1号泵站出水池引水,全长3460米。
该工程布置了三座泵出水池和两座高位水池,泵站出水池均位于牛棚镇的范家坡,其中1号泵站出水底板高程为2165米,有效容积1500立方米;2号泵站出水池2203米,有效容积100立方米;3号泵站出水2320米,有效容积100立方米。迤那高位水池位于迤那水厂附近,底板高程为2190米,有效容积600立方米;斗古高位水池位于雷打树,底板高程为2259米,有效容积300立方米。
水润民生助脱贫
“现在整个水库建设工程已进入尾声,其他附属工程正在按照制定的计划紧锣密鼓地开展。预计在明年,水库能按期完成建设任务投入使用,发挥出作用,服务于百姓。”川洞海子水库主体工程负责人说。
为控制好川洞海子水库工程建设质量,在施工单位自检的基础上,按照有关规定,县水投公司委托水电九局中心实验室开展了平行检测。对工程建设过程中检查发现的质量隐患和质量问题,均得到施工方的整改回复,以确保工程质量。
“施工单位首先履行第一责任人的责任,对每个施工班组要求班前进行技术质量安全交底,班后进行总结,每周进行一次质量安全大检查。业主和监理每月进行一次质量安全大检查,对发现问题及时整改,及时回复,及时消除工程建设过程中的质量安全隐患。”县水投公司陈昌远如是说。
建设水库是利国利民之举,是关系国计民生的大政方针。川洞海子水库虽然属于水利基础实施,但却是一个以公益性为主的“利民”项目。促进移民脱贫致富,是威宁水利扶贫的一个重要方面。
在农村,安全的水意味着能够满足新陈代谢、卫生和家庭需要。农村安全饮水的严峻形势在很多地方都普遍存在。
牛棚镇充分利用得天独厚的水利资源,大力实施“水往高处流”工程,让集镇周边缺水的老百姓不再靠天吃水。
川洞海子水库工程搬迁中,牛棚镇42户已经实现搬迁的有38户;迤那镇4户正在搬迁筹备中,下步将加大力度,尽快实现搬迁。规划搬迁安置移民近230人,拆迁房屋7000余平方米。
在水库建设中,政府按照移民个人意愿,每人按10800元的安置补助,实行零散安置方式,把移民从水库规划区搬到交通便捷生活方便的地方。
移民新建的房子漂亮、质量好,比以前居住条件好多了。 “国家修这么大的水库,给了我们补助,我们自己建了新房子,我们好多人都搬出来了,住上了新房子,支持国家建设。”搬迁村民王加明开心地说。
牛棚镇党委书记告诉记者:“我们镇作为全县‘十三五’期间的脱贫乡镇,正以‘兴水利、强基础、惠民生、促发展’为主题,以防汛抗旱保安全为工作重点,抓好水利项目实施,变被动防洪为主动防汛,化水害为水利,为农业增效、农民增收提供了有力保障。修好这个水库后,切实保障村民生产生活,强化脱贫成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