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2017-08-18

威宁老兵李广林的“峥嵘岁月”

作者:张怡 时间:2017-08-18 阅读:445



李广林老人与他的复员证和纪念徽章

   “雄赳赳,气昂昂,跨过鸭绿江;保和平,卫祖国,就是保家乡……”
  8月10日,在龙场镇开噶村水塘组一间普通的民房内,李广林还穿着那一身看似破旧却干净的军装。因为记者的来访,勾起了曾参加过抗美援朝战争的八旬老兵李广林对那段烽火岁月的回忆。他有些激动地哼唱起《中国人民志愿军军歌》。一曲战争壮歌,一段永不磨灭的记忆,穿越时空隧道,在老人的讲述中,再现。
 
跨过鸭绿江保家卫国
 
  李广林生于1931年,今年86周岁,龙场镇开噶村水塘组人。
  1951年10月,20岁的李广林参军入了伍,在还未来得及训练的情况下就被编入中国人民解放军8541独立团。
  1951年12月,朝鲜战争爆发后。李广林随中国人民志愿军跨过鸭绿江赴朝参战,保家卫国,抵御外敌。
  跨过鸭绿江,到达朝鲜新义洲后,李广林所在连队当天就遭到敌机轰炸。“敌机天天在头顶盘旋,敌人在路上埋三角钉扎我们的车胎,还撒播大批苍蝇、蚊子出来传播疾病,搞细菌战。”面对敌人肆无忌惮的进攻,李广林和战友们发誓,一定要打垮敌人。
  入朝后,志愿军遇到最大的困难就是语言不通和冬天的极度严寒。有一次,李广林向当地人问路,因互相听不懂语言,他用手比划了半天才弄清。“当时特别无奈,感觉自己就是一个会说话的哑巴,我当时就想,一定要好好学朝鲜语。”李广林笑道,当年,他学会了不少朝鲜语,现如今已经忘得差不多了,但现在从电视里面看到说朝鲜语的人还是有一种莫名的激动。
 
一斤炒面吃了一星期
 
  严寒、饥饿、武器装备落后、弹药匮乏、供给困难……中国人民志愿军在朝鲜战场上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困难与挑战,战争变得越来越惨烈。“有时正要开饭,敌机来了,只好躲进防空洞,弹片都落到菜盆里……”李广林说,行军打仗,经常吃了上顿没下顿,饿着肚皮与敌人拼也是常有的事。
  由于敌机的狂轰滥炸,志愿军部队后方的供给运不到前方部队,战士们经常是一把炒面就一把雪吃。李广林身背一斤炒面,曾就着雪吃,整整熬过一个星期,饿得头晕目眩。
  粮食供应不上还不是最糟的事,最糟糕的是敌人到处投毒,连干净的水都很难喝上。“敌人到处投毒,河水不能喝,只能扒干净的雪吃,要把胳膊伸进很深的雪底下才能掏到干净的雪。”李广林说,冬天最难熬,从敌人手中缴获的各种罐头食品,因怕敌人投毒,志愿军只能忍痛销毁。
 
最难忘的上甘岭战役
 
  回忆起60多年前抗美援朝战争岁月,有些耳背的李广林显得异常兴奋,脑海里萦绕着枪林弹雨的难忘场面,话语滔滔不绝,思绪又回到了那硝烟弥漫的战场。
  李广林所在的部队驻守的五圣山,到处弥漫着战争的气息和硝烟的味道。“整个山头尽是一排排的坑道,一排排紧紧相连,最深处有20多米,像打地道一样。”李广林回忆说,敌人有飞机、坦克、大炮,装备精良,志愿军们只能拿着苏式武器与之交战,敌我力量悬殊太大,坑道是抵御敌军猛烈炮火最有效的方式。
  战火无情,敌人的炮火一波又一波如雨点般砸向志愿军驻地,整个山头顿时尘土飞扬,瞬间变成焦土,山包如刀削般整整刮掉1米多。躲在20多米深的坑道深处,李广林仍然能感受到巨大的冲击波,内心忍受着一阵阵的震颤,山崩地裂般让人眩晕,心都快被震碎。
  “有一战友还没来得及躲进坑道便被炮弹冲击波活活震死了。”李广林眼里噙满泪花,久久凝视,仿佛又回到了那段历史中。
  抵御了猛烈炮火的坑道,消耗了敌人无数的弹药,被敌人神奇地称为“无底洞”。
  1952年10月14日清晨,上甘岭经受了惨烈的战争。
  “两个山头的火光犹如白昼,炮声如雷持续了一整夜,到处是志愿军的遗体。”战争的惨烈李广林仍历历在目,终身难忘。作为第二梯队的他手摸着枪,闭目聆听着炮火的声响,回想着一瞬间便失去的战友,脑海里浮现着家乡的山山水水,心情很淡然:“根本就没想着会活着回来!”
  “美军的飞机在低空盘旋,坦克霸道地行进,炮弹肆无忌惮轮番攻击着志愿军驻地,相当激烈。”李广林说。上甘岭是重要的战略要点,是敌我双方的必争之地,在你争我夺中,上甘岭轮流被敌我两方占领,志愿军用鲜血和生命捍卫了抗美援朝的使命。
  据史料记载,3.7平方公里的上甘岭地区,战役前后历时43天,共发射炮弹230万发,双方伤亡约3万人。志愿军的坚守,意味着敌军步伐就此止步,挽救了战争与命运。
 
为夺阵地身负重伤
 
  探照灯、照明弹、机枪、炸弹……在敌人的狂轰滥炸下,大树没了,连地都低了三尺。这种时候,李广林和战友们只能隐藏在防空洞里,等待时机反攻。“敌军扔的炸弹威力特别大,扔到地上后就炸出一个个巨大的坑,弹片飞溅。”李广林回忆当时场景时,激动地用手比划着。
  1952年10月6日早晨,经过头一天的狂轰滥炸后,小山村里的一切都显得很平静。李广林和战友们没发现什么异常,迅速走出防空洞,上山观察地形。
  “敌人有好武器,根本就不担心志愿军的‘痞火药’,连坑道都不挖。”李广林说,敌军飞机、坦克、卡宾枪、汤姆式冲锋枪的威力让志愿军们兴叹,志愿军便采取夜袭。
  “我举着苏式转盘枪,见到有发出火光的地方就扫射,只想早一点把阵地夺回来。”交战激烈,炮火凶猛,震耳欲聋,子弹擦着耳朵飞过,志愿军们借助火光一步步前进,一片片倒下,接着再上。看到战友一个个在自己身边倒下,李广林根本就没想过会自己会活下来。苏式转盘枪有效射程只有200米,为消灭掉更多的敌人,李广林顶着敌人密集、猛烈的炮火不顾一切勇猛地冲向敌营。
  “战争太残酷了,一枚炸弹,当场牺牲了2名战士……”李广林身上到处是伤痕,眼睛里总是泛着泪光,“能在战争中存活下来不容易,能参加抗美援朝自卫反击战争,我深感自豪。”
  李广林的腰部、胸部和小腿留下来的战争伤痕清晰可见。他说,当年独立团2万名战士,最后只剩下几千人,和李广林一起上战场的3名同乡战友已长眠于异国他乡。
 
晚年的幸福生活
 
  晚年的李广林领着退休金过着幸福的生活,战争的惨烈让他永久铭记,他也时常怀念在朝鲜并肩作战的战友,教导儿孙珍惜今天美好的和平生活。
  如今,李广林老人已是耄耋老人,却精神矍铄,头脑清醒,说话声音洪亮。他喜欢收看革命影视剧。闲暇时,他还经常给子女们讲解革命故事,教育大家要铭记历史,珍惜和平生活,感恩共产党,永远跟党走。
  如今,李广林一家四代同堂,在李广林的言传身教下,子孙们德才兼备、事业有成。
  如今,李广林老人家中仍然珍藏着“军人证”、三张老照片、四枚纪念章,还有一大叠荣誉证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