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2017-08-18

手摇电话

作者:张荣怀 时间:2017-08-18 阅读:206


   关于电话,我一直固执地认为它只是通话工具,为此,当单位同事的手机从2G升到3G进而到4G,价格也从一千升至五六千时,我还在使用十几年前只能接听电话的老式手机,为此,多次招来旁人的不解和嘲笑。
  我是从上世纪六七十年代过来的人,经历过很多苦日子。用过的东西都有一种亲切感,不舍得丢弃,就像老朋友,怎么能说分就分的呢!
  对于电话,我有刻骨铭心的记忆。上世纪七十年代初,我到了读小学的年龄,家族里的一个叔叔在外地工作,因他家父亲病危,要通知他急速赶回来,写信肯定来不及,于是家族了就派我父亲早早赶到公社去,摇电话报信。我虽然小,但父亲认为我机灵,在很多事情上有自己的见解。于是办很多事情都带着我去。
  记得那是一个下雪天,临近过年了,大部分人家都没有农活了,因天气寒冷,天亮很久了,还不见谁家房上冒出炊烟。而我和父亲因为要到公社摇电话,很早就起床,由于雪上有凌,反复试多次,就是迈不出脚。但是情况紧急,我和父亲只能用苞谷草裹在鞋上,一瘸一拐地杵着棍子艰难前行。
  我家离公社5里路,我们足足走了一早上。到了公社,是武装部长值班,我们把事情的来由讲了,父亲又是点头又是哈腰,不断陪着笑脸,武装部长才勉强同意打开电话室的门。
  我随大人到过公社几次,但见电话机还是第一次。武装部长要我们站在后面。我静静地观察着,三抽桌上的电话机,由一根线从外面的电杆上穿过窗子的缝隙牵进来,窗子的木站枋上钉了一颗大钉子,那根电线绾在钉子上,钉子上还挂着一对比我们家电筒里大好几倍的电池,电池上的线连在电话机上。电话机上压着听话器,电话机机身右边是一个摇手柄。
  武装部长弯腰左手拿着听话器,用左手第三四个手指按住电话机,用右手握住电话机摇手柄,向前转动四五圈,然后直立起身子,耳朵贴近听话器,只听到他“喂、喂、喂、总机、总机、总机”,不知对方说什么,武装部长就放下了听话器,然后叫我们在外面等着。
  我和父亲在公社的房檐下等着,寒风飕飕,饥肠辘辘,一直等到下午,没有见武装部长叫我们。父亲带着我到离公社一公里的供销社贰角八分钱买了一盒“朝阳桥”香烟,一角钱买了10颗水果糖,两角钱卖了两块饼干,我们一人吃了一块饼干,水果糖我小心翼翼的揣在身上。我们赶回公社,见武装部长坐在靠椅上睉瞌睡,我父亲试着胆子轻轻地喊“部长、部长”,武装部长罅开眼,见我父亲恭恭敬敬的送上那包“朝阳桥”香烟,脸上才放出喜色。并非常“珍贵”地给我们说到,刚才是线路忙,我们摇的是长途,要有耐心等着,总机接通了会告诉我们。
  一直等到傍晚,武装部长总算帮我们摇通了电话。完成了重任,虽然路难走,天已经擦黑,但我们只用了早上一半的时间就到了家里。
  至此,我对电话留有深刻的印象,也对电话充满无限的向往。但我从来没有敢奢望自己家里有电话。
  想不到,我读小学二年级时课本里的“楼上楼下,电灯电话”很快就实现了。
  1996年,威宁县城除了单位安装电话外,还有100部电话私人可以申请安装。由于工作的原因,加之方方面面的关系,我家竟然花3500元在家里安装了一部拨号式的电话机,因这部电话机,引来邻居很多人的羡慕,也带来很多麻烦。比如,一些熟悉的和不熟悉的人要到家里来打电话,影响休息和生活等,有的打完电话,还象征性地留下3元5元不等的钱,但总觉得心烦,为此,还得罪了一些人,也有人说我们家人“高傲”、“太冲”等等。
  接着,街上有大老板使用“大哥大”,有半块砖那么大,可能有两斤重,虽然携带不方便,但走到哪里,可以直接通话,让很多人很是羡慕。那时条件稍微差一点的,也玩“PP机”,即别人打电话给你,你在“PP机”上接收信号后,在附近找电话给对方回电话。
  上世纪90年代末,座机电话陆续进入普通家庭,街上也开始有手机了,我干亲家在广州做生意,给我带了一个“三星”第一代手机回来,我成为县城“有手机一族”,更是羡煞多少人。
  如今,智能手机普及,无论走到哪儿,随处都可以见到人们使用高档手机,尤其是年轻人,走到哪里,手机玩到哪里。有几个年轻人还告诉我,手机比媳妇都重要,媳妇可以离婚,而手机真是离不了,睡觉前一定要摸一摸手机,醒来时首先也是要第一时间把手机拿在手里。
  也难怪,智能手机聚手机、照相机、摄像机、录音机、微机的功能为一体,单说上网,就能够深深的吸引人了。
  现在,4G手机也已经走进我们的生活。通过手机能够实现宽带上网、视频通话、手机电视等等,还有好多功能我们都还没弄明白的时候,更强大的、更便利的新的功能已经被研制了出来。我们甚至不能想象,今后的生活还会出现什么样的信息技术,会让我们的生活再发生什么样的变化。但是,科技的进步和发展是不可阻挡的历史潮流,也只有创新和变革,才能使我们的生活更加丰富多彩,才能使我们享受到前所未有的科技成果。
  手摇电话、传呼机、大哥大,这些曾经在我们的生活中出现的通讯工具,如今早已淡出我们的视线。但是,它们作为科技进步和信息技术发展的见证,已经深深地烙在我们的记忆里。同时,它们也具有了新的功能,作为藏品走进历史的博物馆,供人们回忆过去和畅想未来。
  从手摇电话到4G手机,从单调的振铃声到悦耳的彩铃音,从黑色的外壳到个性的设计,从通话质量到接入速度,从单一功能到移动上网,从邮政电信分拆合并到电话号码升位扩容,从垄断经营到多家通信运营商的业务竞争,这些发生在我们身边的诸多变化,不正是新中国成立60多年来的一个小小缩影吗?
  而我,不管科技怎样进步,用过的电话机、手机,都将一直收藏着,这个癖好,不管别人理解不理解,我都将坚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