格朵村:渐行渐远打铁声
作者:陈武帅 张怡 卯龙艳 周凤 时间:2017-08-21 阅读:267
“脱贫攻坚同步小康·百村纪行”大型纪实采访系列报道(106)
格朵村:渐行渐远打铁声
记者 陈武帅 张怡 卯龙艳 通讯员 周凤

淬火

打铁

打造好的“成品”

淬火

打铁

打造好的“成品”
“张打铁,李打铁,打把剪刀送姐姐。姐姐留我歇,我不歇,我要回家打毛铁。”
这段童谣讲述了乡村打铁匠的生活。
湍急的可渡河绕过村庄一路奔流,龙场镇格朵村因土地肥沃、气候宜人而成为远近闻名的“鱼米之乡”。这里不仅有出名的龙场小黄姜、格朵村樱桃,还有“叮叮当当”打铁的铁匠铺,这是村庄最美的乡愁。
老铁匠何尔福出生于格朵村铁匠世家,73岁的他已是一个有40多年打铁生涯的铁匠。在何而福眼里,过去,他所在的村子是一个出名的铁匠村,20多户人家家家户户都会打铁,一直以来以打铁为生。
据何尔福介绍,他家祖辈以打铁为生,在耳熏目染下,他自幼就在父亲的身后拉风箱、学习打铁技艺,长大后自然就继承父亲的手艺,以打铁维持一家人的生计。
在何尔福眼里,可渡河那边的宣威铁匠和格朵村的铁匠用的锤子有所不同,宣威那边是椭圆的,格朵村的锤子是麦钎口的。小时候,何尔福还记得经常和父亲背着自家打的镰刀、斧子、锄头、菜刀等铁制品到周边集市贩卖,赚取一家人的生活。
“拉风箱、打铁、淬火,每一步都有技术含量,也是成为一名铁匠必须的基本功。打铁不是是一门体力活,还是一门技术活。”何尔福笑着说。因为何尔福打铁技术过硬,打铁力求精益求精,他家的铁制品在市场上很好卖,许多村民早早就和他定制镰刀、锄头什么的。 何尔福说,一把斧头经过取料、打胚、下钢、成形、打磨、淬火等工序,每个步骤都有讲究,特别是火候的掌握更是关键,火候不到打出东西太软,过了火候成品容易脆断。
每把斧头最多卖20到30元,却要耗费几个小时的时间。
近年来,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许多廉价的铁制品涌入市场,何尔福制作的铁制品渐渐“失宠”,甚至没有生存的余地,打铁的生意越来越差。打铁村铁匠纷纷改行,或外出打工,或改行做石匠等其他行业。曾经远近闻名的铁匠村“叮叮当当”的声音渐渐消失。
如今,何尔福的儿子也转行当石匠,成为村里新农村建设的抢手人才。何尔福打铁的火炉很少在村里燃起,但他对自己打铁的技艺何尔福至今依然满意,他说自己打的菜刀、斧子比市场上的好用多了,只是成本高了很难和市场上的竞争。如今,闲下来的何尔福靠种植小黄姜为生,偶尔也帮老客户打打锄头、镰刀等。
“我也知道乡村铁匠这门营生早晚要被市场淘汰,规模小、成本高,靠打铁难以为生,但是每次打铁,我内心都有忍不住的欣喜,因为当了一辈子铁匠,对打铁有独特的感情。”何尔福感慨地说。
采访时,正值何尔福为村民打造一把小姜锄。
生火、打铁、淬火,一切是那样娴熟和干脆。
何尔福敲击铁块的声音时而沉重,时而轻盈,仿佛敲响了一曲打铁的乡村小乐曲。
“时不时乡亲们会来找我打锄头、镰刀什么的,只要有需求,我都会坚持为大家打造最好的铁制品,让叮叮当当的声音敲响下去,守护好乡村铁匠这一老行当。”何尔福如是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