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2017-08-21

看《摔跤吧 爸爸》有感

作者:聂俊义 时间:2017-08-21 阅读:191


   多少人用尽了全力,却还是过着平凡的一生。阿米尔汗不是,他的电影不是,他电影的主角不是。时隔那么多年,印度电影再一次席卷了中国,再一次大获全胜。这是一部冲破很多印度电影固有标签的电影,也是一部票房与口碑俱佳的电影。
  印度女性的女权地位在改变。从不平等到不是那么不平等,从他们不是一夫一妻制到有一夫一妻制,从他们重男轻女比中国更严重到有独立女性,电影里都折射出来。在电影开始不久的时候有一句台词“他是救世主 ?还是梦魇”至少说明女孩有了两种机会,一种是这种被动选择没有改变她们的命运而做回了原来的世俗女人,一种是接受这种被动选择带来的改变。尤其是当吉塔和巴比塔纷纷进入了国家体育学院进行训练,参加各种国际大赛,最后国歌响起来的时候至少证明了这两个女孩已经拥有了机会,至少是退役后可以做一名独立女性,这也是给了众多女性一点希望的引子。尽管电影还是充满了印度电影的英雄主义情结,也算不上是一部女权主义的电影,但是它起码给出来一个讯号。
  印度电影在选择。这一部电影比起以往大家所熟知的印度电影,歌舞少了很多。这得益于宝莱坞电影的历史基础,得益于时代的进步,得益于这个制作团队的进步,得益于导演。看过阿米尔汗电影的粉丝都知道,这是一个别具匠心的导演,每一次的作品都带给大家惊艳。当然这一次的带来的电影无论是整体的框架,情节的推动、剧情的构思、演员的配置、演技的考验都控制得堪称完美。诸如在电影里讲到两个小女孩童年被父亲训练的快镜头的配乐都是那么的极致。让你莫名的希望两个小女孩快点长大比赛获奖,完成父亲的愿望,却又是那么的揪心,甚至是痛;诸如吉塔父亲的比赛,也不难看出一种被安排的人生价值观在看到外面的世界后回来的碰撞那是怎样的心情,以至于后来吉塔输了比赛,赢得比赛表现出来的对父亲的理解,那是一种多么复杂的心情。我想她内心是多么的难安,难安于父亲了却的心结,难安于这样一个被安排的人生换来的一种选择机会。回想一下,我们又何尝不是这样呢?有多少人还不是并不是真的喜欢钢琴,并不是真的喜欢念书、并不是真的喜欢打球,而是被安排被选择。
  印度电影里的感动是独一无二的。在电影里,吉塔和巴比塔与小伙伴聊天时,抱怨父亲的自私,安排她们的人生,可是在小伙伴眼里这是一种幸福。因为她们的父亲在与世俗的眼光,世俗的价值观对抗。尽管小伙伴不知道这是自私的,是父亲为实现自己的愿望,可是我们还是一样会感动。这源于印度独特的社会习性,因为我们知道这对于她们也许是个好的选择,好的未来,至少与14岁就要为家里减轻负担而出嫁的小伙伴相比,答案是肯定的。另一个原因是吉塔和巴比塔都成功了,都赢得了大家的认可,都为父亲了却了心愿,所以我们才会那么感动。如果换一个结局,我们或许就不是那么喜欢这部电影了,诸如她们的天赋没有那么好,每次比赛都输,最后失败了,做回了世俗的印度女性,出嫁相夫教子,诸如这是一个中国故事,我们的感动就不会来得那么汹涌。
  爱是永恒的旋律。尽管印度重男轻女严重,但父亲始终还是爱着巴比塔和吉塔的,训练时候爱着,比赛时候爱着,给女儿做好吃的时候爱着,剪去女儿长发的时候爱着,带着女儿走在人群里的时候爱着。也许是生活在那样的国度,父亲的爱才来的更珍贵;也许是我们只是一个中国观影人才觉得那样给与的父爱其实也挺好。他会耐心的教导女儿训练,会在女儿比赛失败给与安慰,会给与一直的信心,也许后来的女儿就真的爱上了摔跤,也或许这是一个观影人的主观意愿。其实,不论你是怎样的人,贫穷或者富有都需要爱,而且是在你不断发现你自己的努力不断获得爱的时候,你自己是会骄傲并感动着的,而这样的感动和骄傲不管是来自当初的被选择和自我选择,在感动那一刻是一样的。
  以上我们毕竟说的是电影,是别人的人生。最后一段了,是我想说的话。不是所有的自由选择都可以换来我们自己的黄金时代,也不是所有的被动选择都是暗无天日。也许有时候顺从可以给我们带来美好,也许有时候倔强的较劲会带给我们万劫不复。感恩我们所生活的时代,感恩我们所生活的国家,感恩我们现在所拥有的一切。在漫漫人生路上,我们会遇到的太多,以后的未知太多。很多东西改变不了就别较劲了,试着给自己一个转弯的机会。我们注定要错过很多,只要我们还上进,我们依然可以祈祷明天一切都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