念好“种植经” 算好“脱贫账”
作者:卯龙艳 周凤 时间:2017-08-21 阅读:270
“脱贫攻坚同步小康·百村纪行”大型纪实采访系列报道(104)
念好“种植经” 算好“脱贫账”
——龙场镇格朵社区特色种植助农增收侧记
记者 卯龙艳 通讯员 周 凤

种植户正在田间管理小黄姜

种植户正在田间管理小黄姜
时下,走进龙场镇格朵社区,到处可见农户在地里忙碌的身影。远近闻名的“龙场小黄姜”茎叶已经长到人的膝盖那么高,正是小黄姜生长的关键时期,除草、病虫害防治一项都马虎不得。
龙场镇格朵社区,与云南省宣威市阿都乡隔可渡河相望,交通区位优势明显,这个2360余人的村庄,平均海拔仅1000余米,夏季温凉,年温差小,日温差大,日照时间长,雨量充沛,特别适宜发展水果蔬菜种植。
近年来,格朵社区积极调整产业机构,大力发展经济效益好的特色蔬菜和经果林种植,引导老百姓转变观念,念好“种植经”,算好“脱贫账”,让老百姓从产业发展中获利。
小黄姜:老产业焕发新活力
龙场镇小黄姜种植历史悠久,姜块个头小而匀称、色泽鲜艳、纤维细小口感好、营养物质丰富,不仅是老百姓厨房里必不可少的调味品,同时还具有很高的药用价值。每年一到小黄姜收获的季节,不仅在龙场镇周边以及威宁的市场上可以看到龙场镇小黄姜的身影,更是远销云南、重庆、湖南等地。
“我们都说‘龙场小黄姜,生长在格朵’。我们格朵社区是龙场镇小黄姜的主要产区,不仅是因为我们这边的气候地理条件好,农产品一般可以提前一个月上市,而且是因为我们这边种植小黄姜的历史很长,老百姓通过代代相传知道怎样种出的小黄姜品质才好。品质好了,才能卖好价钱,收益高了,大家都愿意种。”格朵社区支书陈昌国介绍说。
2013年陈昌国家种了2亩小黄姜,当时小黄姜市场价格上涨,每斤卖到了10元,陈昌国种的2亩小黄姜就卖了4万元,接下来的几年小黄姜的价格虽然渐渐下降,但也一直稳定保持在每斤3~4元,这更加坚定了陈昌国带领社区老百姓大力发展小黄姜种植的决心。“我们社区有这么好的特色产业,丢不得,也不敢丢,这是我们的传统也是我们的宝藏,我们要把这个产业做大做好,打造成我们的亮点产业,带领老百姓致富。”
“我们这个地方海拔较低,洋芋种不出来,以前试种过烤烟,结果烤出来含油量太低,卖不上好价钱。后来还是靠种小黄姜增加了不少收入,2013年我家种了3亩多,从那时起我家每年都种小黄姜。”说起因种小黄姜增加收入摆脱贫困的经历,格朵社区上河组的房三三深有感触。
虽然小黄姜美名在外,但格朵社区的小黄姜种植面积一直不高,2017年的种植面积1000余亩,究其原因,是受到传统种植模式的限制。
一直以来,小黄姜的种植都是老百姓以家庭种植为主的模式,对市场的预测不到位,抗市场价格波动的能力低,为了改变传统粗放型的种植方式,今年以来龙场镇开始在格朵社区规划小黄姜产业示范园,示范园占地9000余亩,不仅涉及到格朵社区,还辐射周边的天源村,其中小黄姜集中种植面积7000余亩,整个园区涉及农户1095户7042,其中精准扶贫户163户795人,建成后的小黄姜产业示范园不仅有生姜种植区,还包括娱乐休闲区,融农业生产和娱乐休闲于一体,以观光旅游带动产业发展,让小黄姜焕发新活力,助力老百姓增收致富。
经果林:打造脱贫致富新引擎
“灌溉施肥,喷药杀虫。”虽然樱桃早就卖完了,但格朵社区河边组的杨小明依然坚持定期到自家的玛瑙樱桃园管理照料樱桃树。
“种植樱桃树管理很重要,夏初时要修枝剪叶,樱桃采摘完后要施几次肥,冬初时还要及时浇水,为樱桃树过冬和春天时醒眠做准备,一年到头都有事情要忙。”嘴上说着累,杨小明却心甘情愿受这份累,因为他的玛瑙樱桃园给他带来了不小的收入。
“今年光卖樱桃的纯收入就有2万多元,我还不用操心销路,龙场镇和河对岸的云南人听说我们格朵的樱桃熟了,就会开车上门来采摘,看上哪颗摘哪颗,虽然每斤20元,但来买的人还是一波接着一波。”杨小明乐呵呵地说。
目前杨小明家的5亩玛瑙樱桃正值丰产期,加上格朵社区独具优势的气候资源,他种植的樱桃比其他地方的樱桃提前半个多月上市,及时抢占了商机,每年杨小明卖樱桃的纯收入都上万元。他坦言社区里的邻居看到他的樱桃卖得这么好都来向他请教种植经验。
看到特色经果林的无限商机,格朵社区也把发展特色经果林纳入了社区发展计划,在社区100亩的软籽石榴试种基地,记者看到一株株石榴树正迎风而长。
“我们社区明年规划的特色经果林有2000多亩,主要以种植车厘子和玛瑙樱桃为主,软籽石榴还在试种,效果好再扩大规模。我们社区要根据我们的实际打造有竞争力的经果林。”社区支书陈昌国说道。
产业有了,道路通了,格朵社区的脱贫道路自然越走越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