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业小镇变形记
作者:李云侠 李玉荣 马召凤 时间:2017-08-22 阅读:195
工业小镇变形记
——二塘镇产业转型观察
记者 李云侠 李玉荣 马召凤
80年代末到整个90年,整个威宁甚至周边地区的人几乎没有不知道二塘镇的,大家纷至沓来,都想在这个有名的“淘金地”分到一杯羹。
挖煤的,烧锌的,炼铁的,搞磷肥加工的......各种重工业齐聚在二塘100多平方公里的土地上,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
云南的、四川的、贵州的.....各地老板、工人在不大的街面上挤挤攘攘,各色豪车,大把钞票,每个人眼中都燃着一团火。
站在梅花山上往下看,二塘就像一个不夜城,村村点火、户户冒烟,整夜整夜灯火辉煌,人声鼎沸。
在大多数地方还包谷洋芋艰难度日的时候,二塘的工业经济已经撑起了威宁财政税收的半壁江山。
然而,用环境置换发展的代价无疑是惨重的。
裸露的地面上土法炼锌、炼焦的残渣碎片堆积成山,穿镇而过的二塘河水一片黢黑,尘肺病、肺癌致死的村民屡见不鲜。
58岁的铁营村民田俊海说:“那段时间整个镇子简直暗无天日,灰蒙蒙的一片。”
21世纪初,随着“去产能、新型工业化、产业转型升级、生态文明建设......”等发展新词的不断推出,污染环境、破坏环境的企业已然跟不上时代的步伐,逐步被淘汰,渐渐退出历史的舞台。
二塘这个工业小镇就此从最初的辉煌逐步走向衰落。
上千口小煤窑被关闭,数千家土法烧锌的小企业被整顿,数百个高耸的烟囱被拆除,这座因工业辉煌一时的小镇,一如当年捧土成金的煤灰,终于成为墙上除不掉的污迹,难看而颓丧。
发展的车轮从不停滞。沉静下来的二塘,开始了重新思考如何重新给土地“穿衣戴帽”并另寻出路再创经济发展新辉煌。
让生态重建与经济发展并轨,成为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2013年来,二塘镇在全镇12个村范围内大力推进荒山造林、退耕还林工作,截止目前共造林4500亩。
如今再走进二塘,废渣上或是果树或是松柏或是灌木丛,一片绿意盎然。
在明洞村、新合村、铁营村、茶山村、果花村和产底村连片种植核桃3000亩。
走进铁营村(原工业较为密集的村组之一),山坡上、道路两旁,高大的核桃树站满了土地。据支书邓洪介绍,这批核桃树是2013年以来分批种植的,整个铁营村核桃种植面积1000余亩。他说:“种植核桃树,既达到了还林的效果,也为老百姓带来了经济收入。”
目前,核桃的市场价每公斤18元左右,一亩地可为当地村民带来近万元的收入。
在果花村和铁营村种植矮化苹果340亩、野生油茶300亩、油用牡丹150亩。
经果林种植,既让二塘镇被破坏严重的生态“喘了一口气”,也保证了村民收入。
二塘还因地制宜,在艾家坪村、沿海村、铁营村等地大力发展中药材种植。2016年,引进了天路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并与云南白药集团签订了长期收购合同,在艾家坪村,中药材公司以每亩地500元的价格给村民流转土地700亩,建设金铁索种植示范园、草乌育种基地,全村共192户贫困户参与入股分红。
“企业的引进一方面为我们村带来新的经济增长点,最重要的是,企业能为我们村承担首次尝试新产业所带来的风险。”艾家坪村支书唐胜超坦言,等到基地丰收之后,基地总收入的10%将平均分给全村的192户贫困户。
百姓要致富,关键在带头人。二塘大力支持有技术有资金的致富能人带领群众建立各类农业专业合作社。目前,走进每个村组几乎都有专业合作社的身影。
艾家坪生态种养殖专业合作社养羊526只,并申请了无公害农产品认证;盛缘生态畜牧养殖场养羊240只、牛50头;六合农民种养殖专业合作社发展金鳟、虹鳟、中华鲟、白条鱼等特色冷水鱼养殖,目前养鱼超过30万尾;果花洪山种养殖场注册的“威清香”高品质核桃,已有300亩挂果;新合村绿壳蛋鸡养殖初见成效,注册了“谢老黑”商标。
这些专业合作社的成立,不仅让村民有了致富方向,也为更多村民提供了就业机会,同时还带领曾经“靠天吃饭”的老百姓学做新农民,转变为靠“技术吃饭”的人越来越多。
艾家坪生态种养殖专业合作社的村民管彦坤,原来一直在江浙一带打工,回乡创业后,一心钻研本地黑山羊养殖技术,只要一碰到什么难题,管彦坤就查资料、咨询兽医、询问专家……长期的积累之后,现在合作社里哪只羊病了,哪只母羊要生小羊崽了,管彦坤都能应付自如。他的合作人也在他的带领下成长为“羊专家”。目前他家的养羊规模越来越大,远近闻名。
转型后的二塘,随着远去的机器轰鸣声,被严重破坏的生态正一步步恢复,河水逐渐变清,老百姓的生产生活逐步走向多元化、健康化。但产业化、城镇化水平还很低,生态仍较脆弱,农民增收致富的办法不多等问题依然存在,转型之路,任重道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