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门乡年丰村烤烟种植富村民
作者:况清 冯鲁清 时间:2017-08-23 阅读:250
本报讯(通讯员 况清 冯鲁清) 8月中旬,阳光明媚,笔者在石门乡年丰村见到了一位叫彭祥兰的村民。她身穿红色的上衣,在一片郁郁葱葱的烟草地里向我们微笑着打招呼。远处群山雾气散尽,村庄自然清新的气息扑面而来。
彭祥兰是年丰村一位普普通通的妇女,年丰村所在的石门乡,位于贵州与云南交界处,距威宁县城140多公里,是贵州省20个极贫乡镇之一。谈及以前的生活,彭祥兰哽咽了,她指着身后的烟地说,“我们村以前就是种烟的,可是讨不上生活。”她掀起衣角擦了擦眼泪,指着正在田间掰烟叶的儿子说,“大娃娃没念了多少年的书”。她的大儿子大约十七八岁的样子,皮肤黝黑,长年累月的农活已经把他锻炼得相当壮实了。
问及她现在种烟叶的收入状况,彭祥兰迫不及待地拉我们去看她家新修的烤烟房。在烤房外面,笔者见到了彭祥兰的丈夫和年过八十的婆婆。彭祥兰告诉笔者,以前自己种烟收入少,丈夫外出打工了,自己留在家里照顾一家老小六七口人,日子过得很艰辛。这两年乡政府结合年丰村的实际状况,大力支持种烟。在乡政府和烟草公司的帮助下,他们学到了新技术,用上了新设备;耕地、种烟、施肥、除虫等每个环节都有技术人员的指导和帮助。
“我家去年种了16亩,有7万多的收入,比外出打工挣得多得多。今年又新增了11亩,政府还出资帮助新建了两个烤烟房”。谈到今年的收成时,她满脸期待的说,“现在的政策好,农民都有奔头!今年肯定比往年多” 她指着身边的小女儿说,“现在娃娃也可以安心念书了;丈夫在家种烟,可以帮忙照顾老人孩子,一家子在一起多好!”
“烟变钱、烟变粮,卖完烤烟再赶场。”这是过去贵州农村广为传唱的民谣,也是烟叶生产促进农民脱贫致富的真实写照。烟叶生产,饱含着石门乡农民辛勤的汗水,也承载着农民祖祖辈辈的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