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蒙深处立丰碑
作者:马召凤 李云侠 李玉荣 邓稳 时间:2017-08-24 阅读:383
“脱贫攻坚同步小康·百村纪行”大型纪实采访系列报道(107)
乌蒙深处立丰碑
记者 马召凤 李云侠 李玉荣 通讯员 邓稳
已被废弃的梅花山隧道
25名牺牲的铁道兵长埋于此

已被废弃的梅花山隧道

25名牺牲的铁道兵长埋于此
乌蒙深处,二塘镇山王庙,25座荒冢立在山头,荒草丛生。
这荒冢之下25个忠魂长埋于此。他们中,年龄最小的仅17岁。
他们永远走了,留下了一条造福西南百姓的贵昆铁路。他们是曾经出现在中国历史上一个特殊的兵种——铁道兵。这是一支铁道工程技术部队,在中国历史上,很多铁路均为他们所修建。1982年12月,铁道兵被撤销,这个兵种永远成为了历史。但如长蛇一般蜿蜒在全国各个高山谷底的铁路,成为了铁道兵最辉煌的战绩。
重走一遍梅花山隧道,每一块砖每一个石头都像是一段历史的诉说,用沉默或是低吟的方式诉说着铁道兵们曾经在这里留下的汗水与泪水、青春和热血,甚至生命。
上世纪60年代,中国拉开了三线建设的序幕。贵昆铁路成为三线建设的重要铁路之一。铁道兵作为铁路修建的主要部队,来到了乌蒙腹地。作为贵昆铁路的最大控制性工程,梅花山隧道是西南地区海拔最高的铁路隧道,全长3986米的隧道从海拔2700多米的梅花山腹中穿过,被称为贵昆铁路的咽喉要道,是当时全国第二长的铁路隧道。
作为西南地区的一块重要天然屏障,梅花山地质情况复杂,在这一路段上,有25名战士牺牲于此。
乌蒙山高谷深,梅花山作为乌蒙腹地一个天然屏障,地形地势复杂。因此,梅花山隧道的打通成为联通西南与沿海、落后与发达的一个关键点。
1963年年底,中国人民解放军铁道兵23团奉命来到梅花山,拉开了修建贵昆铁路梅花山隧道的序幕…… 梅花山地形地貌复杂,当时,铁五师负责威宁至宣威137.4公里的铁路修建。在这137.4公里的铁路修建中,23团负责的梅花山隧道是风险最高、地质情况最为复杂的一个隧道。
据铁五师23团老铁道兵文长风回忆,刚刚来到梅花山的时候,由于气候寒冷,雾气浓重,师长为了锻炼战士们的体力,提早熟悉环境,会在晚上集合之后带着战士们沿着梅花山跑上一圈。有一天,当战士们跑完回到营地集合时,才发现其中一个战士不见了。铁道兵们沿途寻找,直到天亮才发现了一条河,藏匿在草丛背后的山麓之下,这名战士永久不见了。
梅花山隧道通过5大断层和14条暗河,工程难度极高。最开始几年,用来打洞的工具是钢钎和铁锤,后来才有风钻。隧道里面最难解决的问题是排烟和散热,隧道里面常年是40度左右。在打通隧道的过程中,随时可能遭遇暗河被炸开,直接将战士冲出好几米远的情况,里面岩溶浆随时可能冒出。然而就在这样的情况之下,铁五师23团创下了当时全国隧道掘进最高纪录。
“当时第一个在隧道修建的过程中牺牲的是李学忠副班长。”铁五师的老战士张华兴回忆道。那是1964年11月7日的夜班,李学忠带领两人当班到上导坑进行测量,而下导坑轨道上有人装运石渣至使上导坑石碴下陷,李学忠被埋在了下陷的石碴中。为了救出李学忠,战士们在上导坑狭窄的空间用手淘石碴,其它工具根本用不上,手都磨出血。一直抢救到凌晨4点左右李学忠终于被救了上来,可心脏却停止了跳动。
“当时我们害怕呀,都守在李学忠旁边,班长却让我们继续工作,他则留在帐篷里头给李学忠整理仪容等着测量棺材。”
李学忠牺牲后埋在了梅花山隧道旁的一块空地上,直到贵昆铁路全线通车,才把他的坟茔迁往二塘镇山王庙的山头上,与其他25名战友永远呆在了一起。
在这个隧道里,牺牲就像一个个闷雷,一不小心就带走了铁五师的一个又一个战士的生命。1966年,贵昆铁路全线通车,死亡的数字也由1上升到25,从此之后,25名忠魂永远的留在了梅花山,铁路两旁变成他们永远的家。
他们走了,那趟他们用鲜血打通的隧道上运行的6131/2次普客小票列车却成了龙场、二塘等地村民对铁路运行的最初记忆,铁路也成了二塘镇煤炭资源运输的主要交通线。
如今,随着贵昆铁路六盘水到沾益之间的老线退出历史舞台,那条梅花山隧道在历经了半个世纪之后被弃用。再次走进梅花山隧道,铁道兵们走了,他们的青春和热血却留了下来。
在铁轨上行走,仿佛还能听见当年铁道兵们高唱的歌曲《我们战斗在云贵高原》:
梅花山山连天,终年云绕雾弥漫。
滇黔铁路要穿山过,山高巍巍把路拦。
毛主席,命令传,早日修通滇黔线。
……
坚决打通梅花山,让幸福的列车奔驰在云贵高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