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2017-08-28

种桑养蚕筑产业 增收致富快脱贫

作者:李玉荣 卯龙艳 马召凤 张元琼 时间:2017-08-28 阅读:293


 “脱贫攻坚同步小康·百村纪行”大型纪实采访系列报道(108)
种桑养蚕筑产业 增收致富快脱贫
——金斗镇黑坭村发展蚕桑产业带领群众增收致富
记者 李玉荣 卯龙艳 马召凤 通讯员 张元琼


喂蚕宝宝养殖
  秋天,收获的季节。
  8月22日,记者走进金斗镇黑坭村的蚕桑产业示范园,但见桑园里一棵棵桑树枝繁叶茂、郁郁葱葱。一户户养蚕人家,有的正在忙着采摘蚕茧,有的正在忙着照顾蚕宝宝……一片繁忙丰收景象映入眼帘。
  村主任赵民、副主任陈罡边走边高兴地告诉记者,近年来,黑坭村的群众在产业示范园、毕节蚕桑公司和恒海种养殖专业合作社的带领下,通过种桑养蚕有效增加了经济收入,快步走上了小康之路。
 
家家户户养蚕忙
 
  陈远进家是黑坭村种桑养蚕大户之一,也是恒海种养殖专业合作社的带头人之一。
  我们来到陈远进家的时候,陈远进去赫章指导养殖户养蚕去了,他的妻子邱小云正带着孩子在蚕室内采摘蚕茧,面前是一堆堆已经采摘好的蚕茧,身后是一张张结满白白蚕茧的方格蔟。整个蚕室内洋溢着丰收的喜悦,养蚕人家通过发展蚕产业,精彩地演绎了“化蛹成蝶”的致富增收故事。
  邱小云告诉我们,没养蚕之前, 她家只是种烤烟、栽麦子、种包谷,手头总是很紧,自从2013年开始养蚕之后,伴随养殖规模的不断扩大,经济收入慢慢地好起来了。
  “刚开始,我家养蚕2张,就是20个蚕床,差不多300个方格蔟,到今年发展到养蚕7张,就是70个蚕床,差不多1000个方格蔟,一年养5季。今年除干打净,纯利润至少也有30000多元。”在显得有点拥挤的蚕房,邱小云一边向我们介绍养蚕的历程,一边盘算起今年的收入。
  为了养好蚕,邱小云家除了把自家的3亩地种植桑树之外,还花5000多元给周边人家租了20亩地种桑树。
  邱小云还告诉我们,养蚕具有周期短来钱快的特点。从幼蚕到吐丝结茧只要20天左右,减去两次睡眠,喂养时间就是15天左右。“喂养期间累是累点,但值得。”邱小云说,一亩桑园一季养一张蚕,亩产蚕茧100—120斤左右,每斤15—20元,一年可以养4—5季,一亩地养4张,亩纯收入可达3000—5000元。   
  在黑坭村,邱小云家先前也是贫困户。现在,发展起来的邱小云家,直接带动了当地六七个人就业发展,其中有几户人家还是精准扶贫户。如朱小五、赵利娥等人为邱小云家打工,不出村门每个月就有1800元的经济收入,不但可以在家照顾老人和孩子,还加快了脱贫奔康进程。
  黑坭村蚕桑产业带领群众增收致富最典型的故事,最生动的表现还是在一户户养蚕人家。
  陈小树今年70多岁了,也是精准贫困户,他家通过养蚕,经济收入明显比以前好了。今年,他家养了半张蚕,尽管由于养殖技术不够好,今年第一季还是赚到了850元、第二季赚到了1140元、第三季赚到了1200元。
  蔡登义家一边在收获蚕茧,一边又在喂养蚕宝宝。看着一堆堆在桑叶间蠕动吃食的蚕宝宝,蔡登义盘算着今年的收益:“目前,养蚕毛收入已有10000多了,纯利润不下6000多块。”
  在黑坭村,如蔡登义家一样养蚕受益的人家不少。如今黑坭村的种桑养蚕已形成“公司+基地+农户”的发展模式。蚕桑产业走上了种植规模化、养殖家庭化、加工集中化、销售统一化的发展快车道。目前,种植桑树面积多达1000余亩,惠及农户300户1200余人。在全村的230多户贫困户中,有20多户直接受益。
 
带头筑牢致富产业
 
  事实上,黑坭村蚕桑产业能有今天的发展,除了与各级各部门的关心支持分不开之外,与致富带头人陈昌恒、朱习海等的努力密不可分。
  2012年,陈昌恒和朱习海开始了蚕桑养殖之旅,前往云南、江西、浙江等地进行实地考查学习。同时,还找到了毕节汇江蚕桑开发有限公司的负责人,向其介绍了在金斗镇黑坭村、三岔村进行蚕桑开发的可行性和美好前景。2012年下半年,大批桑苗运到了黑坭,部分农户开启了退耕种桑养蚕的大门。
  2013年,陈昌恒带领10多位乡亲成立了恒海蚕桑种养殖专业合作社,在村里承包了50亩土地,大胆尝试种桑养蚕。为了让群众相信种桑养蚕的可行性,2013年秋季,陈昌恒引进一张蚕种进行试养并获得成功。2014年上半年,陈昌恒和合作社的乡亲将第一批产出的蚕茧交给毕节汇江蚕桑开发有限公司进行鉴定,结果是在黑坭村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下养出来的蚕茧确实质量上乘,蚕茧一只可剥丝长达1200米,产量高、品质佳。从此,越来越多的群众投入到种桑养蚕的行列中来并取得了成功。
  陈昌恒告诉我们,在蚕桑产业发展过程中,他们坚持“利益共享、风险共担”原则,按照“保障运转、抱团发展、集体受益、严格监管”的思路,建立利益连接收益分配机制,实现贫困农户、村集体、公司达到互利共赢。按照“公司+村集体+贫困户”方式和 “4:1:5”比例(公司占比40%、村集体占比10%、贫困户占比50%)进行利润分红,公司带动蚕农自行种桑养蚕,免费技术指导,免费提供蚕种、桑苗、蚕具,蚕农投资土地和投入劳动力种桑养蚕,公司与蚕农签订20元/斤的保底收购价,随着市场价格上涨,公司价格也随着上涨,且公司再按毛收入的4%的比例返还给村集体,消除了农户养蚕的风险,进一步激发了蚕农种桑养蚕的积极性。
 
产业发展天地宽
 
  “目前金斗镇蚕桑产业已发展到黑坭、三岔、杏子、勺白、站坡、朱家坡、围帐、岩头等村,桑树种植超过3000余亩,产量达400吨,实现总产值1600万元,为产业扶贫、农民增收、农业增效提供有力支持,辐射效应日趋明显。”金斗镇宣传委员陈信告诉记者,金斗蚕桑产业示范园区正在建设“一心四区”即综合管理中心、桑树种植区、新品种试验示范区、良种桑苗繁育区、标准化养蚕区,园区建成后将辐射带动周边560户农户发展蚕桑产业,带动周边群众脱贫增收,打造成为毕节市现代山地特色高效农业产业示范点和产业带动扶贫的典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