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2017-08-30

食用菌里的“大财富”

作者:卯龙艳 周凤 时间:2017-08-30 阅读:250


 食用菌里的“大财富”
——返乡青年张毕华的创业故事
记者 卯龙艳 通讯员 周 凤




张毕华(左)正在采摘平菇


  近年来,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背景下,无数在外务工人员返乡创业,成为创业大潮中一道道亮丽的风景。他们外出闯荡时积累了经验,现在又回到自己的故土,把握商机,找准方向,发展养殖、种植,为家乡的农业发展、老百姓致富带来新的动力,在创业致富的路上谱写着壮丽的人生篇章。
  今年28岁的张毕华就是其中之一。
  日前,记者在龙场镇河块村遇到已经回乡创业三年的张毕华,倾听他一路走来,在创业过程中的酸甜苦辣,见证他创业梦想的实现。
 
外出闯荡 发现商机
 
  2013年,刚从云南一所大专学校毕业的张毕华怀着满腔的热情踏上了南下广州的火车,开始了自己的打工生活。
  “到了广州后,经一个老乡介绍,我去了桥梁工地打工,主要的工作是负责处理搅拌造桥需要的混泥土,一个月工资4000元左右,每天下来累得手都抬不起来,但是工资高,所以我从来没有说过一句怨言,选择了,就要好好干。”
  干了3个月后,工地负责人看张毕华不仅吃苦耐劳,而且为人正直,便把工地上负责买菜的任务也交给了他。
  工地上每天早上8点半上班,工友们一般要8点才会起床,可张毕华的生物钟比他们要早2个多小时。每天早上6点,他就要开着三轮车到附近的早市购买工地上一天需要的食材,一来一去要1个多小时,张毕华的工资也由每月4000多涨到了6000元。
  在此期间,他因为每天出去买菜,不经意间种下了回乡创业的“种子”。
  “有一次我去买香菇,因为是熟客,老板便说带我去他的栽培大棚里采新鲜的,也就是在那次,我偶然发现了大棚食用菌栽培暗藏的商机,当时我便考虑自己发展食用菌栽培。后来,他便去找老板学习食用菌种植技术。”
  走进食用菌大棚,只见各种各样长势茂盛的食用菌在一个个菌袋上等待采摘,平菇、香菇、海鲜菇、金针菇……张毕华顿时傻了眼。他没想占地不到3亩、总共只有6个大棚的地方居然可以产出如此丰富的菌类,而且从与老板的闲谈中他得知食用菌栽培收益高,资金回笼快,于是回乡创业搞食用菌栽培的计划在张毕华的心中扎了根。
 
回乡创业 勤劳致富
 
  2014年初,带着自己辛苦学习的食用菌栽培技术和创业致富的梦想,张毕华回到了家乡。
  “我在广州打工时存了5万元,回来后因为要发展食用菌栽培,买设备、买原材料、找工人都要不小的开支,于是我又找朋友借了点,从镇上的农村信用社贷了点款,一共10多万,成为我创业的本金。”张毕华回忆道。
  创业的生活不容易,为了节约成本,张毕华不得不每件事情都亲力亲为。买钢材、买薄膜、买菌袋原材料,接着是拌料、装袋、接种,每一项工作他都拿出十二分的精神去认真对待。
  天道酬勤,张毕华的努力没有白费。年底,他仅卖食用菌的纯收入就有8万多元,算是他创业后挖到的“第一桶金”,这让张毕华坚定了发展食用菌栽培的信心。
  “食用菌栽培对技术的要求比较高,但是只要认真做好了收益也很高。一个做好的食用菌菌包可以采摘10次左右,每年只要做2次菌包就足够采摘了,加上大棚和保湿设备的花费,每个大棚的投入差不多2万元,但是每年每个大棚的收入都在5万元以上,就是说至少也有3万元的纯收入,效益很可观。”在张毕华的平菇栽培大棚内,他给记者算了一笔账。
  张毕华栽培的食用菌主要销往龙场镇周边和六盘水、威宁等市场,现在主要栽培平菇,因为平菇的市场需求量大,销路有保障。接下来,他还打算发展香菇和金针菇等多种食用菌栽培。
  2017年,张毕华和村里的其他3个人合伙,成立了昊丰种植专业合作社,增加了30多万的投入来扩大食用菌的栽培,同时还发展生态蔬菜种植,带领村里的其他老百姓一起致富。
  “我们合作社今年成立以后,流转了20多亩土地发展生态蔬菜种植,同时又新建了6个新的食用菌栽培大棚。现在长期在我们蔬菜基地和大棚内务工的群众有10人左右,一些不能外出务工的老百姓就业的难题得到了缓解。”张毕华介绍说。
  “现在在这个合作社里帮他们管理蔬菜和菌子,每个月有3000多元的收入,家里也得到了照顾,还是挺好的。”90后的李艳由于家里土地少,外出打工孩子又没人照顾,得益于张毕华等成立的合作社,她的难题得到了解决。
  谈及未来的打算,张毕华说他会坚持发展食用菌栽培和蔬菜种植,努力做强自己的创业理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