围帐河畔产业“红”
作者:卯龙艳 李玉荣 马召凤 时间:2017-08-30 阅读:253
“脱贫攻坚同步小康·百村纪行”大型纪实采访系列报道(111)
围帐河畔产业“红”
——金斗镇围帐村产业结构调整侧记
记者 卯龙艳 李玉荣 马召凤

火红的辣椒惹人爱

火红的辣椒惹人爱
清清的围帐河水绕村流过,沿岸,乡民们种下的小米辣正值收获,火红的辣椒给村民带来了不小的经济效益,点燃了他们积极创收的热情。放眼远处,一株株核桃树为曾经的荒坡披上绿装,一派山清水秀的好风光。
曾几何时,围帐村作为金斗镇的贫困村之一,老百姓收入主要靠种植传统的包谷、小麦以及到河对岸的云南省打工,增收困难。
“近两年来,我们村改变传统的种植模式,大力发展经济效益好的农作物,老百姓的收入增加了不少。”围帐村村主任张功俊介绍说。
作为围帐村第一个大面积种植小米辣的人,张功俊2015年到云南的建水县等地考察小米辣的种植和销售情况,回家后,他自己先试种了10亩,摸清了订单式种植小米辣的运作模式才在村里征求老百姓的意愿,发动老百姓一起大规模种植。
“我们村虽然一直都有种植辣椒的传统,但一般都是老百姓随便在田间地角种几株,辣椒每年够自己家吃就行,很少拿到市场上交易。所以一开始我不敢发动老百姓大规模种植小米辣,自己先试种,见到效益,带领老百姓一起种的时候才有说服力。”张功俊说道。
2015年,张功俊种植小米辣的收入达到5万多元,较他种植包谷和小麦的收入翻了几番,这坚定了他在围帐村大规模种植小米辣的决心。
确定好发展方向后,张功俊开始带领一部分村民到云南建水县买辣椒苗,并请技术指导员到围帐村指导老百姓种植技术,同时为了保证小米辣的销路,张功俊还和建水县的小米辣销售加工企业签订保底回收的合同,采取订单式收购的方式,种出的小米辣由云南的企业按照保底每斤1.4元的价格回收,如果市场价格涨幅大,企业将根据市场价格的涨幅再调整价格,这种订单回收保护价的方式给村里很多跃跃欲试却又有所顾忌的老百姓吃下了“定心丸”,来找张功俊商量种小米辣的人越来越多。
看到小米辣的收益好,而且又是保底回收,围帐村老百姓种植的热情也慢慢高涨,种植面积逐年增加。2015年50亩,2016年200亩,到了2017年种植面积扩大到500亩,参与的老百姓越来越多。
说起种小米辣带来的好处,村民邹彩芬深有体会。
“以前种包谷每亩地一年的收益几百元,很多时候能把肥料、种子的本钱收回来就不错了,现在种小米辣就不一样了,每亩地的收益最少都是2000元,我周围愿意种小米辣的人越来越多。”
作为村里的精准扶贫户之一,邹彩芬家的生活一直不容易,丈夫张功苍因为生病不能干重活,几个孩子又在上学,种地持家的重担都压在她一人的肩上,靠着种植包谷和小麦连家里的温饱都不能解决。2016年起,在张功俊的劝说下,邹彩芬开始种植小米辣,今年她家种了2亩,预计收入能达到7000元。“今年我家小米辣的产量很不错,收益肯定好。”
围帐村地形山高坡陡,人均耕地面积少,为了生存需要,向山要地成为常态,伴随着一片片山林被砍到,一片片荒山被开垦,老百姓的耕地增多了,但却没有带来粮食丰收和经济收入,围帐人不仅要为温饱犯愁,还不得不面对每年因水土流失而日益严重的山洪暴发和洪水暴涨。
“每到雨季,围帐河必定会涨水,遇到雨水多的年时,住在河边的人家有时候猪、牛都会被洪水冲走,住在山脚的人家每到雨季也会过得提心吊胆,怕山洪来了,把房子冲垮。这些都是几年前的事了,现在基本没有听说了。”说起曾经的苦难,村民张功田印象深刻。
2010年开始,在金斗镇政府的支持下,围帐村全面调整种植结构大力发展核桃种植,目前已种植核桃4000余亩,基本已进入挂果期。大面积的核桃种植不仅缓解了开荒造成的环境破坏,更成为围帐老百姓增收的有力保证。
“我家现在种的核桃有11亩,每亩产量500斤左右,现在核桃基本都是7、8元一斤,算下来今年的收入有4万多,比种包谷、小麦好太多了。”村民张功会笑着说。
“我家耕地少,一共只有8亩地,所以种的核桃不多,只种了5亩,收入能有2万元,同时还种了3亩小米辣,收入有1万多元,收入比原来好多了。”张功田坐在自家门口乐呵呵地给记者算了一笔账。
张功田家原来一直种的都是包谷和小麦,偶尔种几亩绿肥,家里增收一直很困难,自从改种小米辣和核桃,家里的收入翻了几番,在围帐村,像张功田这样依靠产业转型脱贫增收的人家不在少数。
“将来我们村打算成立村社一体的合作社,把村里的群众动员起来,把土地和资金集中起来,搞规模化种植,通过优势产业带领老百姓脱贫奔小康。”张功俊告诉记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