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斗社区:正在消逝的“针线”“技忆”
作者:卯龙艳 马召凤 李玉荣 时间:2017-09-01 阅读:271
“脱贫攻坚同步小康·百村纪行”大型纪实采访系列报道(114)
金斗社区:正在消逝的“针线”“技忆”
记者 卯龙艳 马召凤 李玉荣

金斗社区汉族妇女的传统装束

金斗社区汉族男子的传统装束

顾尚群老人正在做“针线”

制作精良的花围腰

金斗社区汉族妇女的传统装束

金斗社区汉族男子的传统装束

顾尚群老人正在做“针线”

制作精良的花围腰
走在金斗镇金斗社区的街巷,随处可见身穿蓝色对襟大衣、头戴黑色包头或者彩色头帕的妇女们三两个一群,坐在屋檐下飞针走线绣花、做衣服、做鞋子。在这个汉族常住人口占98%以上的社区,许多浓郁的汉族文化也随着时间的推移渐渐消逝,曾经华美迷人的汉族服饰就是其中之一。
初升的太阳暖哄哄地照着这个宁静的村庄,83岁的顾尚群老人吃过早饭后端出自己做针线的竹簸箕开始了一天的忙活。
“人老了,做起针线活路来没原来灵活了,眼睛也不行了。”老人扶了扶老花镜说。
年轻时的顾尚群是远近闻名的“巧姑娘”,挑花绣朵、裁衣纳鞋样样不在话下,即使现在年纪大了,她依然坚持手工制作衣服。“现在手上没力气,鞋底是纳不动了,眼睛不行了,绣花也不行,但是做衣服还是可以的,我每年都要做几套衣服,有些是自己的,有些是帮别人做的。”
现在村里的年轻人基本不会做对襟大衣或者长衫,更别提刺绣、纳鞋底等技艺要求高的精细活。
“我现在做的这件上衣也是帮别人做的,做了一个多星期了,现在才做好一半,估计还要两个星期才能做好。”一旁正在准备做纽扣的赵正菊说。
赵正菊今年也83岁了,因和顾尚群家是邻居,所以俩人经常聚在一起做针线,一来有个伴,二来姐妹二人可以一起回忆唠叨过去的时光。
在顾尚群和赵正菊的记忆中,男式的虎头帽、长衫子、对襟短衣、黑马挂、大裤脚长裤,女式的花包头、花围腰、刺绣上衣、银制腰牌是最常见的服饰,她俩直到现在都没有穿过市场上出售的工厂里批量生产出来的成衣。
“服装店里的衣服我们穿不来,打小起就穿自家做的衣服,街上卖的那些穿起来不习惯,但我们穿的这种衣服现在没有人卖,我们只能自己买布来做了。”赵正菊说。
作为一个典型的汉族聚居区,金斗社区汉族穿的衣服是无数威宁汉族传统服饰的缩影,与昔日文人笔下“罗衣何飘摇,轻裾随风还”的华美汉服不同,金斗社区老百姓穿的汉服无处不体现着乌蒙山区的质朴与醇厚。无论男式还是女式,衣服都以蓝色、藏青或者黑色棉布为主,鲜见艳丽的色彩,裤子更是清一色的黑色,女士着装中也很少见到裙子,朴素中“藏”着汉族妇女的能干和对美丽的追求,主要体现在花色绚丽、样式繁多的花围腰上,做衣服时,心灵手巧的汉族姑娘会根据自己的喜好,剪出各种各样的花样绣在围腰上,有的是花卉,有的是飞禽,有的是石榴果,有的是双喜加灯笼,无一不呈现喜上加喜的寓意,以表达她们对生活的热爱,对自由、美好生活的向往。
花围腰制好后还要配上各种各样的围腰牌才能穿戴,围腰牌一般都采用银制,由一根精致的链子加上花牌组成,样式也以飞禽走兽或者花草果实为主,表达丰收以及美好生活的愿景。
顾尚群介绍说,过去,围腰牌在市面上一般的首饰店就能轻易买到,但现在只能找银匠专门制作,成本增加了很多。
“等我们这辈人老掉了,还有谁来继承我们的技术,还会有人穿我们现在穿的这些衣服吗?”顾尚群老人疑惑地问我。
如今,走在金斗社区,已经很少能见到穿传统服饰的人,但是每逢天气晴朗,总能见到上了年纪穿着传统服饰的老人坐在自家的屋檐下,低着头认真地做衣服或者做鞋子,虽然时尚潮流每天都在变换,这与她们似乎无关。在历史的变革和时间的流逝中,她们依然还在默默坚守着儿时母亲亲手把教的技艺,守护着年轻时珍藏的美好记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