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新找回箐头铺
作者:马召凤 李玉荣 卯龙艳 张元琼 时间:2017-09-01 阅读:187
“脱贫攻坚同步小康·百村纪行”大型纪实采访系列报道(113)
重新找回箐头铺
重新找回箐头铺
——林进人退的金斗实践
记者 马召凤 李玉荣 卯龙艳 通讯员 张元琼
“箐头铺都没有箐(当地是森林的意思)了……”
“箐头铺又回来了。”
村民们口中轻轻松松说出的两句话,背后藏匿着金斗人近10年的生态保护历程。一前一后,中间近10年的时间用汗水连接。上世纪,金斗人扛着斧子砍下了一棵又一棵珍贵的树种,如今,他们提着水桶带着锄头又一棵一棵的把树种了回来。
从高处看,狭长的街面沿着山底,民房错落有致散落山下。山上,葱葱郁郁,这满山的绿色保护了山脚下的街道。任你是三月间,也刮不起沙子来。
“箐头铺成光头梁子了”
“金斗以前是茶马古道必经之路,那时候,山上树多,人不敢轻易上山,怕迷路,土匪来了所有人往山头跑,土匪都不敢上山去。满山的林子救过很多人的命。”沈国钧今年84岁,国民党军队路过金斗的时候,他庆幸躲在山上没有被抓去当兵。
那个时候的金斗,大山、大树,满山都葱郁疯长,人没有树多。大人教育小孩子的话里有“别乱跑,小心掉到箐里头”这样的说法。可见,那时的金斗有着怎样辉煌傲人的生态样貌。
然而,上世纪60年代之后,响应国家经济建设的号召。发展经济,人进林退、开荒种地,把一切能种的地都种上,解决粮食不足的问题。
“斧子在山上砍了几个月没消停,砍的时候树都在边儿上,等把树都砍了,才发现,脚下的箐头铺子只剩光头梁子了。”
自此之后,箐头铺不见了,村民们把地种到了山上。饥荒年月里,这片土地也曾养活了很多人。而随着砍伐的加剧,土地裸露。把家安在山下的沈国钧老人才发现,以往刮风的时候轻飘飘的,凉爽,而砍了树之后,风刮来带着沙子,脸疼。
箐头铺没有了,风沙和山洪来了。每逢下大雨的时节,山上的泥浆沿着山沟直往村子里流。往往一场大雨之后,山沟里的金斗社区就要历经一场狼狈不堪的冲刷。路上是泥浆,房子上也是泥浆。
箐头铺不再是金斗的一道天然屏障,而是这里的一颗不定时炸弹。
金斗人吃了生态破坏之后一个又一个亏。
种树,不种不行
2002年,当很多乡镇还没开始生态保护的时候,金斗镇组织了一次生态重建活动。组织村民在箐头铺山头种了树。然而由于地形陡峭,浇水困难,存活率并不高。
没办法在山上种树,那就在山下开始植绿。沈建昌是金斗社区的一个老组长,负责金斗社区的护林工作。他回忆,那时候,村民们已经开始有要种树的意识。家家户户都在田间地头开始种一些不影响农作物生长的树种。然而效果不大。
2008年,威宁在全县范围内开始了退耕还林生态保护工作。“当时全村所有人家都参与了种树。”说起金斗社区的生态保护,沈建昌依然记忆犹新。那是全村全力做的一件事情。“没办法,不种不行。”村民们挑水的挑水,种树的种树。前后忙活了两个月。当年共种植华山松1200亩,核桃2000亩。
种下去的树成活率不高。陆续又补了好几次苗,才最终保证了树的成活。
2011年,种植核桃苗1100亩。
2012年,退耕还林979亩。
……
2016年,退耕还林种植华山松800亩,组织村民荒山造林400亩。
历经近10年的生态建设,箐头铺终于又回来了。
如今,金斗社区成了整个金斗镇森林覆盖率最高的村落,高达60%以上。
人人谈论生态保护
在金斗社区,生态保护成了人人都有的观念,和吃饭一样自然。
在路边和村民随意提起种树,他们都会指着山头说“看嘛,那是我们前几年种上去的,发挥作用了。”
“先种上去再说,种果树就算挣不了钱,也能养土。”在金斗社区,3200亩核桃树绿油油的盖在山头上。村民沈国全并没有经果林的管理经验和技术,因此他的核桃树并没有给他带来预想的收益。
沈国全想,种树嘛,总归有好处。就算核桃卖不了钱,也能保持水土。因此核桃种下去好几年虽然不见收益,他也舍不得砍掉。但是今年,他还是准备去像镇里这方面的专家学习,把这200亩核桃好好管理起来。
村民董军也种了400亩桃树。他把树种种在坡度较大的一些地段。涵养水土又挣钱。
近10年的生态保护留给金斗社区的不仅仅是一个绿色的村庄,更加难得的是,留下了生态保护的观念。
箐头铺回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