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2017-09-07

筑牢百姓安全“生命线”

作者:卯龙艳  张元琼 时间:2017-09-07 阅读:182


 “脱贫攻坚同步小康·百村纪行”大型纪实采访系列报道(117)
筑牢百姓安全“生命线”
——金斗镇红石社区河道治理侧记
记者 卯龙艳  通讯员 张元琼

  红石社区作为金斗镇地质环境复杂的村落之一,地形山川相间、山高坡陡容易导致近峰坡面的强降水山洪,社区内的红石小河更是成为社区百姓安全的主要隐患,洪涝灾害防治形势严峻。
  红石小河全长3公里,作为一条典型的季节性河流,红石小河由上游的多条小支流汇聚而成,穿红石社区而过,常年平均流量很小,但是每到夏季雨水充沛时,因暴雨引发的洪峰却很大,因此,每逢雨季,小小的红石小河便成为每一个红石人心中的痛。
  雨季,奔腾的洪水来势汹汹,冲毁河道、房屋、农田,冲走牲畜的景象成为无数红石人脑中不能抹灭的记忆。
  由于长期缺乏有效管理,河流无堤段较多,汛期防汛形势复杂,加之预警等硬软件相对落后,一直以来,红石小河山洪灾害的防治面临严峻考验。
  该镇把红石小河的河道治理纳入重点工作,大力清淤疏浚,加强河堤护岸建设,健全防汛工作体系,旨在减少山因洪带来的经济损失,筑牢百姓安全“生命线”。
 
多管齐下   构筑安全“生命线”
 
  沿着红石小河而下,在河流的下游,挖机在清除河底的淤泥和碎石。
  “我们社区7月初就已经开始了大规模的清淤工作,一开始是两台挖机、10多个人一起行动,现在清淤工作已进入尾声,剩下的都是河流下游难以清除的大石块和很深的淤泥,主要工作由挖机来完成,预计一个星期后清淤工作就能完成。”红石社区主任沈国宣介绍说。
  今年6月28日,一场突如其来的大暴雨袭击了金斗镇,造成多处塌方、泥石流以及洪灾,红石社区也未能幸免。
  持续性的特大暴雨造成红石小河河水暴涨,河床被抬高,出现了“水在河道上边跑的”景象。
  “6月28日的洪灾可以说是几十年来都没有遇见过的大洪灾,我们社区许多上了年纪的老人也没有见过来势这么凶猛的大洪水。”55岁的社区居民沈国焕告诉记者。
  在沈国焕的记忆中,红石社区共发生过3次大洪灾,一次发生在1982年,一次是1995年,最近的一次就是今年6月,每次发生的洪灾总会有牛、羊、猪被洪水冲走的情况,甚至还会造成人员伤亡。
  面对严峻的山洪灾害,2015年3月,通过省国土厅立项,县国土局实施,总投资1810万元,开始了对红石小河3公里长的河道治理。通过加强水毁堤坝的修复和加固、加宽狭窄河段、改道弯曲河段等措施,到2016年10月,通过一年多的治理,彻底改变了红石小河过去没有河道、洪水肆意泛滥带来安全隐患的情况。
  同时,每到汛期,红石社区老百姓还自发组成汛情巡视小组,由多个村民负责河道的巡视和检查,及时排除安全隐患。通过广播的形式,及时告知老百姓雨情、水情等相关情况,大大提高了老百姓的洪灾安全防范意识。
  “经过河道治理后,红石小河的河道变宽、河堤得到了加固,抗山洪的能力得到提高,现在即使晚上下大雨,老百姓也能安心睡觉了。”沈国宣笑着说道。

治标更治本 防范于未然
 
  看着自己栽下的10余亩核桃渐渐进入挂果期,沈国全的内心说不出的喜悦。
  “核桃成熟了可以买到每斤6元左右,最好的每斤10元,10亩核桃每年就能给我带来3、4万元的收入。最主要的是种核桃树可以保持水土,既能给我自己带来经济收入,还能给大家带来好处,希望以后我们社区种树的人越来越多。”别看沈国全只有小学文化,但说起生态环保来头头是道,而这都是因为他吃够了环境破坏带来的苦,暗下决心寻求改变的办法。
  “以前我们种包谷小麦,但都卖不上价,保住肥料、地膜的本钱后收入不高,于是为了收成,不得不去开荒,地越开越多,树砍完了,一下大雨,泥石流也来了,这样下去不行啊。”村民们的认识提高了。
  红石社区山高坡陡,植被覆盖率低,前些年开荒种地,水土流失更加严重,每到雨季,不仅山洪暴发,一年年来愈演愈烈的泥石流也威胁着老百姓的生命财产安全。
  “我记得有一次下大雨,山洪夹杂着大量的泥沙向我家冲来,还好门结实,没冲到家里,但是等河水流走了,打开门,堆积在门口的泥沙都快到腰杆高了。我们这边的山都是光秃秃的,树很少。”家住红石小河岸边的沈国连告诉记者。
  为了从根源上治理山洪暴发以及频发的泥石流,今年以来,红石社区把调整产业结构,改变传统种植,发展经果林确定为以后的发展方向。
  “无论山洪暴涨还是泥石流频发,最根本的原因是我们社区环境破坏太严重了。目前,我们正在制定发展规划,打算大力发展核桃、板栗和花椒种植,既能增加我们的植被覆盖率,又能给老百姓带来收入,从根源上遏制山洪灾害。”社区主任沈国宣传说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