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铺就脱贫路
作者:陈武帅 时间:2017-09-07 阅读:207
“脱贫攻坚同步小康·百村纪行”大型纪实采访系列报道(116)
产业铺就脱贫路
——龙场镇四乡村依托产业推动发展侧记
记者 陈武帅
初秋时节,走进龙场镇四乡村,郁郁青青的三锅庄梁子山麓,500亩百合丰收在望、500亩鱼腥草长势喜人,魔芋、蔬菜让一块块土地充满活力。
四乡村,一个原本依靠种植苞谷洋芋的村庄,依托产业走上了脱贫致富的道路,演绎了一曲经济发展与生态和谐的乡村进行曲。
500亩百合:产业调整试验田
在四乡村一条笔直的通村油路两旁,500亩百合在风中摇曳,一派丰收在望的喜人景象。52岁的村支书彭正华正带领村民进行田间管理,期盼有个好收成。
在彭正华眼里,500亩百合种植是该村产业调整的大手笔。多年来四乡村都是以种植苞谷洋芋为生,2016年该村准备探索种植中药材时,许多村民都不敢相信,害怕种植失败担不起损失。
为了增强种植信心,彭正华带领村民到威宁“中药材之乡”哲觉镇去“取经”,前前后后参观考察好多次,还派人到哲觉镇学习种植技术。回来后召开院坝会,为群众做思想工作,坚定了走产业发展之路。
为了打消村民的后顾之忧,彭正华还和哲觉镇百合收购公司签订了合同,采取订单式模式种植,以20元每公斤价格保底收购,从根本上保证了群众的利益。
“我们百合种植基地采取‘公司+合作社+精准贫困户+村两委’模式发展,带动河块村、乐坪村等周边村民种植百合500余亩,解决了100余人在家门口实现就业。”彭正华乐呵呵地说。
500亩鱼腥草:群众决战贫困底气足
在初秋的骄阳下,四乡村精准贫困户邹厚义在忙着清除鱼腥草种植基地里的杂草,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
“今年我流转10亩土地给合作社,每亩300元,再加上在基地打工每天可挣70元,今年以来就有15000元收入进入腰包,年底就可甩掉了贫困的帽子。”邹厚义高兴地说。
原来,为了解决没有发展思路、没有致富产业贫困群众的脱贫困境。今年年初在彭正华带领四乡村村民成立了龙场镇富农家种养殖专业合作社,发展种植500鱼腥草,重点帮扶精准贫困户脱贫致富。
“我们四乡村是一个2317人的村庄,目前还有贫困户71户343人,有了鱼腥草种植基地和百合种植基地,让贫困户脱贫致富就有了保障,预计2018年底可实现所有贫困户摘帽的目标。”彭正华介绍说。
据悉,仅500亩鱼腥草基地年产值就可达200万元以上,村民靠务工收入和流转土地收入即可实现脱贫摘帽。
在四乡村,像邹厚义一样靠合作社带领脱贫致富的村民还有许多。正是有了一个个脱贫项目,让贫困户脱贫的底气十足。
1900亩树木:四乡村的天然屏障
在发展特色产业的同时,四乡村还不忘生态建设和经济发展和谐共舞的探索。前些年,荒山上常常可见彭正华带领村民植树造林的身影。核桃、苹果、华山松,不仅成了村民房前屋后的点缀,还让四乡村三锅庄梁子成了一道天然屏障。
如今,彭正华和村民在荒山上种植的490亩经果林已经成林,再加上天然林四乡村全村树林达到1900余亩,森林覆盖率达50%以上,成为一个山清水秀的田园村庄。
为了守护好这片树林,彭正华还组建了一支森林义务巡逻队,彭美广、耿礼成就是这支护林队积极分子。
俗话说,三分栽七分管,栽树不难护林难。正是在护林员的精心呵护下,在提高群众生态保护的意识下,四乡村这片林子渐渐茁壮成长,成为一片青青郁郁的林场。
“有了这片林子,下一步我们准备利用这天然氧吧和龙场镇水果之乡的优势,大力发展乡村旅游业,让生态成为群众致富产业。”彭正华信心满满地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