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2017-09-11

苗家“花儿”满山坡

作者:龙胜 何欢 时间:2017-09-11 阅读:359


 苗家“花儿”满山坡
——羊街镇兴隆厂小学4位教师、4位工勤人员守护108名学生的故事
记者 龙胜 /文 何欢 /图


杨林老师指导苗族学生书写汉字


一名苗族孩子在认真听课

  在距离羊街镇集镇中心14公里的大山里,“躲藏”着一个少有人知的学校——兴隆厂小学。
  刚刚考到威宁的外地“特岗”教师在签岗时,看到“兴隆厂”三个字,以为那里工业发达,厂矿林立,必是富庶之地,欣然前往。到了之后才发现,2016年之前,这里连一条通往学校的道路都没有,甚至连摩托车也很难通行,教师要想从山顶下到学校,只能把摩托车“寄放”在距离学校4公里外一个叫做“半山”的村子的农户家里,之后徒步下到学校。
  记者看到,层层山峰如“巨大的花卷”把兴隆厂小学裹挟其中,2016年修建通往学校的公路时,一不小心从山上翻下来废弃了的“水泥罐车”还在半坡上悬着。沿一条窄窄的溪流而下,在山脚,教学楼和一面迎风飘扬的五星红旗勾勒出了这个乡村小学简单的画面。由于条件艰苦,许多教师分配不进来,即使来了也难以安心工作。
  近年来,由于该校许多教师纷纷调走,当地教育管理中心把高年级的学生“撤并”到集镇中心小学和兴隆小学,一度时期,学校只剩下52名学生。
  然而,由于学生们到集镇上学太远,加之该校80%左右的学生均是苗族,语言交流困难。不得已,去年下半个学期,学校重新“恢复”,目前学生数增加到108人,原任教于羊街二中的苗族教师杨林出任该校校长。
  教师节前夕,记者冒着淅淅沥沥的秋雨,沿着2016年刚建成的“七弯八拐”的公路,一路上饱受山峰陡峭、道路悬急的“心惊”前往该校采访,倾听他们和当地学生们的故事。

★★杨林:一个人的“领导班子”
 
  “兴隆厂小学创办于1912年,学校原址在现教堂右侧,土木结构,用茅草盖成。1953年迁建在现兴隆厂小学第一栋教学楼左侧,也是土木结构,用茅草盖成。1962年改建,依然是土木结构,但改用土瓦盖成。1971年迁到半山,1997年因暴风雨来袭,教学楼坍塌。1998年迁回到兴寨原址。虽然学校几经周折,但人才辈出。”
  谈起学校的历史,校长杨林虽然刚来学校一年,但已经“驾轻就熟”。这个出生于1988年的苗族小伙,老家在云南省昭通市昭阳区,作为2012年威宁面向全国招考引进的“特岗”教师,他在此之前任教于羊街镇第二中学,那里的“条件”可比这里强多了。
  那时候,他从来没想过有一天自己会到这样一个偏僻艰难的地方“勇挑重任”。
  兴隆厂村,居住有汉族、苗族、白族、布依族、仡佬族等,其中苗族占总人数的70%以上。兴隆厂小学有80%左右的学生不懂汉语,更别说普通话。苗族小孩在家全部都用母语——苗语进行生活交流,很少接触汉语。所以,一进入学校就无法适应,课堂上老师讲的,他们有80%的知识听不懂;老师布置的作业,他们下去只有30%左右的学生会完成,而70%的学生都是模糊的。语言障碍成了师生之间沟通、交流的最大困难,从而也导致教育教学成绩无法提高,更是辍学生逐年增多的原因。
  针对这样的情况,当地教管中心在尝试了“撤并”不适应之后,与当地政府共同决定选派苗族教师杨林到兴隆厂小学担任校长之职。
  “说实话,刚开始真的不想来。领导找我谈话之后,我来学校看了几次,觉得条件实在太差,学生也少。”采访中,杨林向记者吐露了心声。
  然而,通过一段时间的走访,与当地苗族同胞深入交流之后, 杨林了解到,兴隆苗语译为“丽阿娜”,丽,河流;阿娜,源于苗族迁徙地妥哲地阿娜。自己家乡云南昭通一带的苗族也是从这里迁徙过去的。他与当地苗胞语言相通,祖辈相系。
  了解这些之后,对于当地教育的振兴,杨林感到“责无旁贷”。他不仅自己来了,还带着老婆孩子一起住进了学校宿舍,把具有幼儿教师资格的老婆聘用到学校担任学前班教师。
  目前,学校正式在编教师只要4人,“行政班子”只有他一人,自己每天还担任着1、2年级的语文“双语”教学任务,忙得团团转。
  杨林希望,通过几年的努力,学校的基础条件能够尽快得到改善,让那些“签岗”进来的老师能够安心教学,也分一分自己肩头的重任。
 
★★张云:20年不放弃
 
  说起学校的苗族老教师,张云是其中之一。蓦然回首,现年43岁的他已经在兴隆厂小学任教20年了。
  中学毕业之后,张云作为“代课教师”被聘请到兴隆厂小学教书,那时候,他的工资由两部分组成,政府补贴31元、教育部门发放69元,刚好100元。
  每个月领着100元的工资,一干就是5年,后来工资慢慢上涨,到今天,扣除“养老保险”之后,每个月张云实际能领到手的工资还不足1000元。由于各种原因,他未能“转正”。
  虽然自己的工资很低,但作为一位苗族教师,20年来 ,他一边教书,一边从事生产劳动,家里种着土地,喂着牲口,勉强“支撑”生活。
  两个孩子中学毕业后,因为家境困难,离开家乡前往广州打工挣钱,“自己是老师,教过的学生许多都参加工作了,自家的孩子却没能好好培养。”这是张云最大的遗憾。
  张云深知,对于当地的苗族孩子,离开他这样的“双语”教师,孩子们的成绩会更加下滑,他们对汉语的适应能力很差,需要经过低年级几年的“过渡”才能更好地适应汉语教学,自己的悉心教导能为他们以后到外面上中学打下良好的基础。
  20年,数不清的日日夜夜,走不完的风风雨雨,张云从来不曾想过放弃。
  未来,他还将继续把自己的余生交给这大山里的苗家儿女们。
 
★★蒋明忠:90后“特岗”的爱心奉献
 
  蒋明忠,兴隆厂小学年轻的90后“特岗”教师。该校少先队辅导员,目前担任三、四年级的英语教学。
  作为学校的“年轻一代”,上课之余,蒋明忠喜欢玩微信,有一次,他把学校的困难情况告诉了一位在贵阳旅游公司上班的微信好友。希望借助外界的力量使学校的硬件设施有所改善。(下转3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