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别的爱给特别的你
作者:岳刚 时间:2017-09-11 阅读:252
特别的爱给特别的你
——记威宁特殊教育学校教师吕伟
记者 岳刚

吕伟正在给学生上课

与学生共进营养餐时,吕伟把自己的菜分给学生吃。

吕伟正在给学生上课

与学生共进营养餐时,吕伟把自己的菜分给学生吃。
列夫·托尔斯泰说:“爱和善就是真实和幸福,而且是世界上真实存在和惟一可能的幸福。”这句话放在威宁特殊教育学校的每一位老师身上,是再适合不过的了。
与普通学校教育工作相比,特殊教育完全是一份良心和爱心工作,是爱的教育。
在威宁特校,32岁的吕伟既是学校的教务主任,也是一名普通而又特殊的老师。
特教工作探索
2007年,威宁特殊教育学校成立,吕伟从一所边远山区小学来到特校任教。
对于一所刚成立的普通教育学校来说,新建学校并不会有太大的困难,但对于一所特殊教育学校来说,新建校是最艰难的。陌生的校舍、特殊的学生,毫无规章和套路可言的教学环境,特别是在面对一群从未上过学堂学习的听障孩子和一批从未有过教学实践经验的教师,学校开学工作真可谓是困难重重。
关键时候,吕伟主动站出来了,他担起了党员带头作用,和全体教师一起担起了这份重任。
从教学工作和班主任工作开始,吕伟认真思考和总结适合威宁听障孩子的教学方法,开启了特殊教育教学的探索之路。从2010年5月开始,他在学校率先尝试对听障孩子采取小组合作学习方式进行课堂教学,把本班14个听力障碍的学生分成4个学习小组进行教学。
后来,他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逐渐在全校推广开来。
为深入探索与研究,他通过带领学校教师开展各种教研活动和课题研究,多次对全校教师进行新课程理念示范,并多次在优质课和论文评比中获奖。
10年来的特教工作,吕伟起到了模范带头作用,为探索一条适合学生身心发展的学习方法而付出了艰辛的努力。
2011年9月,他被评为“毕节地区优秀教师”,2015年9月,被教育部和中国残联评为“交通银行特教园丁奖”……
心灵与心灵沟通
对于威宁的听障学生来说,除了他们自身的残疾之外,还受到父母教育意识普遍偏低和社会对待听障孩子的偏见影响,导致孩子认知能力偏低。
但是,这群孩子和普通孩子一样,都有一颗纯洁活泼、渴望求知的美好心灵。
从事特教事业以来,一个又一个班级,一个又一个不同的听障学生,吕伟都会带着大家开展不同的交流活动,实现学生之间心灵的沟通。通过以心换心,尝试走进每一个学生的心灵,和学生做好朋友,他深受学生喜爱,他也因此成为最受学生喜欢的老师之一。
对于特教老师来说,手语是与孩子沟通的重要方式。强化手语基础和能力是他的特教之道,除了平时通过《中国手语》一书强化学习之外,吕伟还主动虚心向其他教师和其他学校学习。
而今,手语成了吕伟与其他老师和孩子们交流的主要方式,也成了一种习惯,他用一个个指头比划出这群高原上特殊孩子的未来,让孩子们朝着美好的明天努力学习。
爱心守护健康成长
2012年以来,吕伟实施了“生活引导”+“物质帮助”的“春晖特教”班级管理模式。
吕伟从北京、浙江等地共募集衣物、图书等物资8000多件发给全校的学生,并借此机会对学生开展感恩教育,让孩子在沐浴春晖阳光的同时,学会做一个懂得感恩的人。
在生活上,从学生起床、刷牙、洗脸到学生衣着,从文明礼貌到生活习惯等,吕伟都对孩子们进行无微不至的关心和引导,提高听障孩子的生活自理能力和生活适应能力。
面对留守儿童,他们心理上和身体上有许多隐患,与家人沟通也有许多障碍。吕伟积极开展家访慰问,多次爬山涉水到学生家中,与孩子的监护人沟通,详细了解孩子们的生活学习情况,对孩子进行安全教育,用心关爱留守儿童,让他们健康快乐成长。
特教梦 中国梦
听障孩子确实是一群问题较多的孩子,除了耳朵听不见、语言有障碍之外,这些孩子在与大众交往的能力、自理能力、日常事务分辨能力以及心理等方面都有与普通孩子不同的一面。更为特殊的是,这群听障孩子来自全县四面八方,残疾状况也各不相同,年龄差距特别大,最小的只有六、七岁,最大的却有十几岁,甚至二十几岁。
面对诸多问题且特殊的孩子,要求特教教师需要比普通教师投入更多的耐心、爱心和责任心。
尽管如此,吕伟把对听障孩子的热爱化作工作的力量,将普通人难以接受的特教工作当做自己的梦想来追求。
对于未来的期愿,吕伟说,“我们特殊的岗位,给了我们一个播撒爱和善的乐园,这给了我满当当的幸福。搞好特教工作是我的梦想,这条路我会一直走下去!”
作为一名党员,作为一名特殊教育学校的教师,吕伟用良心做特教工作,用耐心和爱心唤醒听障孩子沉睡的心灵。
“上帝给这里的孩子们关上一道门,我们就为他们打开另一扇窗”,面对这些特殊的孩子,吕伟用爱的力量推开了“另一扇窗”,献出青春,不期回报。
他以特殊的爱和温暖,浇灌迟开的花朵,给了孩子们一片阳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