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2017-09-11

怀念老师

作者:孔维越 时间:2017-09-11 阅读:248


   记得大一下学期,教我们写作课的老师生病住院了,那时文学院缺写作教师。院长只好去请退休在家的一位老教授回学校代我们一个学期的课,老教授碍于和院长多年的交情,答应了。
  听院长说,老教授没退休前主要讲写作课,平时也进行文学创作,算是有点名气的作家,他更有教学经验。不仅如此,他还是一名兼职律师,据说多年前就通过司法考试,取得了国家A类法律职业证书。他一边在大学教写作,一边在外帮人打官司。由于他辩护词严谨,从来没有出过差错,声名远播。久而久之,大家都称他为“天衣无缝”,成了中文系“四大天王”中的“法王”。
  老教授来到班上的那天,西装革履,头发也染得浓黑,站上讲台就一副严肃而又和蔼可亲的样子。老教授六十多岁了,脸上有了些许皱纹,看上去不显老。第一天站上讲台,脸上露出一副微笑,睁大眼睛看着全班同学说:“孩子们,你们学习写作干啥来着?”
  大家呵呵地笑起来,笑完看着他,想看看这位久仰大名的“天王”上课到底好在哪里,院长说起来名声那么大?
  老教授见大家笑完就默不作声,笑容可掬地指着坐在最后一排的一个同学说:“坐最后一排那个高个子男生,你学习写作课干什么来着?”
  那个同学缓缓站起来,前排的同学把目光齐刷刷地转过去看着他。那个同学目光飘忽地往前面扫了一圈,很无辜地看着老教授,吞吞吐吐地说:“学了能掌握一些写作技巧,有好的文笔,写出好文章。”
  老教授走下讲台,走到最后一排,看着他说:“那你学了一个多学期的写作课了,文笔咋样,写的文章自己满意吗?”
  同学默而不答,羞愧地笑了。
  老教授接着问:“你们班有谁梦想成为作家的?”
  一个女生小声回答:“老师,我们写作老师说了,中文系是培养专业素养,不是培养作家的。”
  老教授摇了摇头,缓缓走上讲台,惊讶地看着我们,提高声音说:“无稽之谈,作家难道要数学系培养啦?中文系写不出好的文章你们在其他专业学生面前还有什么优势!”
  过了一会儿,他继续抑扬顿挫地讲起课来,那节课我忘记了他说什么,只记得他整节课都在批评现在学文学的学生没有文学热情,那就不要选这个专业。
  有一次课上,谈到写作的技巧和作品分析时,他要求找一篇自己喜欢的文学作品先分析再和他交流,然后大家再根据他的指导,寻其技巧进行创作。
  有同学选了沈从文、汪曾祺、废名的作品和他聊时,他满脸高兴,大谈其谈沈从文先生永远的人性和生命意识关照什么的,又和大家讨论如何去构思一篇文章,如何注入思想和情感,写出一篇有质感的文字。
  有同学找了一篇老教授的小说和他交流,老教授瞟一眼,微笑着说:“选名家的,我那上不了档次!”
  他总是会说:“写作一定要多看书才行,多读经典、外国名著和西方哲学,涉猎广泛了才能写出好作品呀。”
  有一次课上,老教授和颜悦色地坐在讲台上,把讲义遮住脸,语速平缓地讲述小说创作如何制造冲突,如何塑造人物形象,如何写得有深度……谈古论今,旁征博引,讲得滔滔不绝。大伙儿拿着笔,一边听老教授讲解,一边做着笔记。
  课上到一半,同桌悄悄凑近我的耳朵说:“老教授真是徒有虚名,前几天上课还有点意思,这几天也太没劲了。以前那个老师做PPT照着念,这个操作不了多媒体就写讲义来照着念!”
  我默然,表示赞同地点点头。
  下课了,老教授就指了指我说:“同学,快去办公室帮我接一杯开水来。”
  我走上讲台去,伸手拿起杯子时,带着好奇往他的讲义上看了一眼,讲义上一片空白,白纸上一个字也没有。
  老教授似乎发现我看到了他的秘密,伸手合上了讲义。
  我接水回来,我把看到的小声告诉了同桌。她一点儿也不相信,带着狐疑悄悄地走上讲台。老教授顾着喝水,没有留意自己的讲义,同桌悄悄翻开一看,顿时目瞪口呆,尖叫一声。嚷着说:“老师拿白纸当道具呀!”
  教室里顿时沸腾了,纷纷走上讲台察看老教授的讲义。大家的举动令他手忙脚乱,挤在大家中间撅着嘴,瞪着眼睛说:“别看,别看,看了你们又说老师吹牛都不打草稿。”
  老教授给我们上了一个学期的课就走了,后来院长给我们上《文艺心理学》时说,老教授在全国也是有名气的作家,长期评论推荐别人的作品,对自己的作品却很少提,有宽阔的胸怀和诚恳地写作态度。他与文人傲慢和清高不搭边,也不会像当下一些没有写出什么作品就到处标榜自己是作家。
  直到毕业,我再也未曾见到老教授回过学校,尽管我们和他在生活中交往不多,但他对文学的热爱以及在他严谨治学的熏陶下,耳濡目染他的为人处世也是一个自我修炼,自我完善的过程。人生中很少遇到能对自己有真正意义上有启发的老师,每遇到一个都是值得怀念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