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忆我的老师
作者:潘梅 时间:2017-09-12 阅读:247
秋已至,天气日渐转凉。入夜,窗外虫鸣声于不知不觉中归隐,只有微雨悄无声息地润泽着大地,万物皆在静谧中安祥。
夫儿已睡,我惬意地享受这单单属于自己的快乐时光。披上温暖的睡衣,轻轻掩上房门。松木桌旁,托腮遐想。一股幸福的思绪弥漫开来,您圣洁的身影如风般轻巧地翻开我的记忆。心存感激,即刻编写了几行问候的短信给您——我的老师,求知路上您是我生命中最重要的人。
启蒙之师——林万忠
林老师,你的手是一把金色的钥匙啊!开启了一个女孩懵懂的心门。
初入学的情景至今仍旧历历在目。那年我还未满6周岁,据说尤为喜欢无事哭闹、胡搅蛮缠。母亲便送我到离家三公里远的村级小学念书。学校位于集市旁的坡顶上,由三五间厚实的土坯房组成。灰白的瓦片,似乎获得一种神奇的力量,无论春夏秋冬、严寒酷暑,纹丝不动地守护住屋顶。使这所回忆起来仿佛是天方夜谭的学校泰然自若!
母亲帮我把名报了,领着我向教室的方向走去,边走边嘱咐我一些“规则”。至今“规则”里的话语石沉大海,能够浮出记忆的只有“你有个舅舅在这里当老师,好好学习,以后像他那样……”,母亲的话让我第一次对“老师”充满了近乎神话的向往和敬仰。
进入教室,林老师安排我在教室中间的位置上坐下。环顾四周,凹凸不平的地面上分两列摆放陈旧的长形课桌凳,每排可以挤5、6个同学。课桌没有桌厢,林老师就告诉我们,书包各自斜挎在身上。课间休息10分钟,霸道的回族同学马小虎常在教室里施展他的“王道”,但只要看见林老师的身影立刻乖成小猫。学校没有围墙,偶尔会有精神失常的人闯入课堂,吓得所有的孩子都将头藏于课桌之下,连呼吸的声音都变得十分的低沉。这时候林老师成了所有孩子的英雄,挥舞着教鞭赶跑“疯子”后,立刻回到教室安慰受了惊吓的同学们。
仿佛受到莫大的委屈后,回眸间竟然看见自己的母亲来到身旁。于是我放声大哭起来,林老师走到我的身旁,用他那双布满老茧的手轻轻抚摸我的头,还讲了好长一段我所听不懂的语言(从小在布依村寨里长大,所以都听不懂汉语)。尔后他重新回到了讲台上,继续教我们读汉语拼音。我浑浑噩噩的,脑子里装不进任何东西,老师讲的话像是“天方夜谭”。林老师总是轻轻地走到了我的身边,用他那双布满老茧的手教我写“a o e”并让同桌的表姐将他所讲的话翻译成我能听懂的布依语。
就这样,日子一天天过去,林老师不辞辛劳日复一日地辅导着我,为那道原本封闭的心门注入万道金光,仿佛我的未来从那一刻起便有了一对隐形的翅膀,飞。
儒雅之师——李寿祥
李老师,你铿锵的言语,满腹的经纶早已定格为我的榜样,我的信仰。
天高云淡的一个早晨,你兴致勃勃地为我们讲解宋代文学家欧阳修的《秋声赋》。当讲到作者写这篇赋时已53岁,且刚辞去开封知府的职务,又为众疾所扰,时至深秋便以物喻人感叹凄凉迹遇。此时,你讲课的声音由强变弱,颤音中凸显出悲凉。也把我带入了一边串的联想中“为何自古博才之人皆易患重疾?是因写作入戏太深,情难控而心随情动,情动则牵身,故易染众症?还是终逃不过宿命的摆布,造化弄人呢?”
正陷入深思,李老师突然点名让我范读全文。“死定了,昨晚没有提前预习,定漏洞百出。”抱着豁出去的心态,我忐忑地字挨字念出声来“欧阳子方夜读书,闻有声自西南来者,悚然而听之,曰:“异哉!”初淅沥以萧飒,怱奔腾而澎湃,如波涛夜惊,风雨骤至。其触于物也,鏦鏦铮铮......”果然不出所料,刚读完课文,李老师就将误念之字列于黑板之上,并让我复读之。当时印象最深的是“鏦鏦铮铮”这个词语中的“铮”字,李老师极严肃地问我:“此字是前鼻韵还是后鼻韵?”我犹豫不决,嘟嘟囔囔地说了这样一句话:“我觉得应该是后鼻韵”。
李老师提高音调郑重地说,世间万物客观地存在着,断不以人的主观意志而转移,要么是!要么否!要么取!要么舍!要么对!要么错!定不可以夹杂在二者之间,对错含糊,是非不分,取舍兼顾。事业、人生,处事也如此,你得时刻有自己明晰的态度才行。而“好像”“应该”“仿佛”等词的出现,只能证明一点,那就是你做的还不够好,不够确定,不够自信。
入世多年,老师的一翻话常常在耳畔回旋。但究竟是否做足了自己,我想很多时候我仍然是那只迷途的羔羊。
温馨之师——聂萍
在我心里,你是良师也是益友,有时候更感觉像是母亲。
那年17岁,正值青春叛逆期,我带了一双自认为很独特的耳环来到你的课堂上。当时我们正在学习卢梭的作品《我为何而生》。在总结全文的时候,你有意的插入了这样一段话,同学们,你们此刻理应以学习为重,为求知而来,为梦想而生。要稳重而谦逊,不要被外在的诱惑所迷惑,尤其是女孩子,要尽可能地抛弃一切外在的浮华的装饰,低调做人处事,潜心读书与学习。做到“腹有诗书气自华”,去博览群书,让书香熏陶你成为真正有魅力的人,心灵充实的人,有品味的人。让书清澈你的眼眸,使你在繁复的尘世里,眼里永远闪动着如蓝宝石一样夺目的光芒。而这远比真正的宝石更可贵。而光靠涂脂沬粉,珠光宝器来衬托美者,大凡内心空空,灵魂漂浮,顶多也就是昙花一现罢了。
“我”希望你们做个踏实的人!
我为自己一时的浮华羞愧难当。冬日,一个周末的午后,聂老师约我到她家做客。血站对面,老师的住房干净、整洁。进门一股暖流扑面而来,换了拖鞋后,聂老师让我先在炉火旁烤烤,随即倒上一杯热水递到我手里。手里的暖、身旁的暖、心里的暖,瞬间幸福地包裹着我。我们随意地谈着,谈人生理想,谈老师假期“敦煌莫高窟”的旅游,谈到前个周语文课堂上“戴耳环”事件。聂老师借用学校里某某班某某同学谈恋爱的名落孙山的故事,含沙射影地警醒我,并用一些成功人士奋发图强的过程激励我。让我在青春叛逆、性萌动时期正确处理早恋,成功地跃过可能会出现的“陷阱”到达安全的彼岸。
在聂老师家吃过晚饭,她领我到她的书房,琳琅满目的西墙上陈列着各式各样的文学书籍,古代的、现代的、西方的、东方的。聂老师准许我挑选一本我喜欢的阅读,并给我特权还书时还可以再借,但每次只能借一本。不间断的借阅了数次,期间读过的书早已忘记书名,而第一次借阅的余秋雨先生的《文化苦旅》,倒是历久铭心。那些书里的内容囫囵吞枣后,或许曾撞击灵魂而来,或许只是像生命里的许多过客那样匆匆而逝,但不可否定的是,那些跳动着欢快音符的文字,曾经充实过我风华正茂的同学少年!
都说十年寒窗苦读无人问,而我求学生涯上,似乎处处满溢着温暖!
时光荏苒,光阴似箭。蓦然回首,才发现在弹指之间,当年那个年少轻狂的姑娘如今已为人母。而您,我的恩师们。也早已双鬓斑白,皱纹横生。但在我心里,您依旧那么美。您传道,授业时的极大耐心;您说一不二的严谨治学态度;您微笑时的灿烂曙光。都以成我今生攀登的方向与人生的信仰。虽分秒绵替,世事变迁,但爱您,敬您之心未曾改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