威宁萝卜 大有可为
作者:罗石香 付奇薇 时间:2017-09-13 阅读:247
种植大户带动效应明显,反季节产品供不应求,合作社模式惠及众多乡亲——
威宁萝卜 大有可为
贵州日报记者 罗石香 实习生 付奇薇
名声在外的“威宁萝卜”,已成为当地产业扶贫的重要品种之一。种植面积达13万亩,涉及15个乡镇、约5万农户,产值超6亿元。而威宁自治县草海镇同心村卯洪昌,就是萝卜产业中的典型代表。
※“萝卜经”滔滔不绝※
“今天发的7车萝卜,去了长沙、襄阳、重庆、贵阳、遵义等地。”卯洪昌很忙。面对产地每吨800元的价格,他松了一口气,价格终于回暖!
上半年萝卜价格一直低落,卯洪昌的萝卜生意,惊险如期货,亏损上百万元。“争取下半年扳回来。”久经沙场的卯洪昌,面对亏损,心态乐观。
卯洪昌,年近四十,皮肤黝黑,威宁自治县草海镇同心村人,从事萝卜种植10余年,是当地萝卜种植大户,在草海、双龙等乡镇流转土地2000余亩,四季种萝卜,一年产四季。
卯洪昌家的院子里,弥漫着浓浓的萝卜香味,清洗、打包、装车,一条简易萝卜“生产钱”环环相扣。不到一天的工夫,威宁萝卜就可能摆上贵阳、遵义甚至长沙、重庆等地居民的餐桌。
“上半年可能全国种得太多了吧,价格跌得恼火,最便宜时,每吨仅售300元左右,成本都不够。”卯洪昌说。“无论市场怎么变化,我都要坚持,我知道,威宁的反季节萝卜是有优势的。”卯洪昌的销售网络遍及国内,还出口到泰国、越南等国家。
正在清洗装车的萝卜,名叫“帝王春”,单个体重平均1公斤左右。“省内消费者喜欢大萝卜,长沙等外省人,则喜欢1公斤左右的‘小个头’,泰国等地的人更喜欢1公斤以下的。”卯洪昌总结起销售经验。
念起萝卜经,卯洪昌滔滔不绝。种植、清洗、销售、融资……看似简单的种萝卜,“套路”也深。
※反季节萝卜供不应求※
卯洪昌是当地最早种植反季节萝卜的人,早在2003年前后,他利用自留地试着种萝卜,挑到县城贩卖,好销,着手流转别人的土地,试着小规模种植。
刚开始,种植30亩、50亩不等,没有本钱,从信用社贷款5000元,以每亩土地流转费约300元。从种植、清洗、销售,无一不亲力亲为,手工劳作。
市场需求,刺激了当地萝卜产业发展,卯洪昌越做越大,种植、清洗、销售方式不断改变、创新。
为克服干旱,在当地果蔬专家指导下,卯洪昌学着覆膜栽培。种植方式从“一个萝卜一个坑”,到起垄成行种植,从人工走向半机械化,品种从单一到多样化,从一年一季、两季到一年可产四季,亩产量提高到6至9吨,种植面积增至2000余亩。一时间,种植萝卜在草海、小海等乡镇大面积发展。随着竞争加剧,土地流转费水涨船高,从300元涨到近1000元。本地土地供不应求,卯洪昌走出去,将触角扩展到双龙等临近乡镇,如今三个萝卜基地,种植总面积超2000亩。
※惠及更多村民※
卯洪昌先后成立了蔬菜种植专业合作社和农机专业合作社,今年购买农机已支出80余万元,整地、起垄等基本实现机械化。
洗萝卜机纳入农机补助范围后,卯洪昌的“技改”成本降低了。刚更新不久的第四代洗萝卜机,同时可进出7个萝卜,日清洗量达100吨。卯洪昌的两条“生产钱”能保证供货,生意繁忙时,日发车量达10多车,进出车辆车水马龙。卯洪昌销售萝卜,早已从“行商”变成了“坐商”。
“现在贷款方便,额度增大,哪怕自己本钱少些,发展也有了后盾。”几年功夫,卯洪昌在当地农信社的授信额度从5000元,增加到2万、5万、10万、30万元。虽仍欠信用社30万元贷款,卯洪昌又有新思路,他准备再流转1000亩地,增加蔬菜种植品种,因此打算再申请100万元贷款。
卯洪昌拒绝了云南抛出的“橄榄枝”。“不是说大话,真舍不得这些跟我干了多年的乡亲。”虽然在种植、清洗等环节实现了半机械化,萝卜产业仍然属于劳动密集型产业,卯洪昌一年的劳务支出超过200万元,土地流转费约200万元,总计400余万元。
40出头的管五珍,已跟着卯洪昌干5年多,打包萝卜,日收入可达300元以上。可刚来时,日收入仅30元。“干久了,速度就快了。”管五珍说。年过五旬的孔美仙,背着个孩子,一天也能挣100余元。“挣点零用钱,比自己干农活强。”在这里,搬运工的日均收入超400元。 (转自<贵州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