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春风吹进石门乡
作者:况清 时间:2017-09-14 阅读:224
“走快点,一会儿图书室要关门了”,新民村的路相银一边吆喝着跟在身后的女儿,一边急冲冲的朝着村文化活动中心的方向奋力迈进。一问才知,他刚上初中的女儿急需到村上的图书馆借几本图书资料。
和路相银一样,年丰村王国芳家的儿子再过几天就要结婚了,听说村上的文化服务中心有一对声音超大的音响,他也要赶快去服务中心提前预定,结婚当天好给亲戚朋友放几首小曲。
近年来,在石门乡,诸如此类的现象时常发生,有的村民为了多读几本书,常常会待在村图书室一整天,为了看一场村里免费放的数字电影,往往吃过晚饭后,天还没黑早早就端着凳子来占一个好位置......
告别了曾几何时,走进石门乡的一些村庄,路上时常能看到三三两两闲聊天、打麻将、闲来无事“张家长李家短”、甚至搞封建迷信活动的过往。
听乡里人介绍,石门乡这个地方以前的老地名叫石门坎——这个“坎”字里,包含了太多历史的苦难记忆、太多现实的无奈与辛酸、太多人民群众的盼望与期待。无论是从自然条件、贫困程度,亦或是脱贫难度来看,石门坎几乎包揽了所有贫困特征,石门坎可以说已经成为贵州省贫困问题的“代言人”。
采访中笔者了解到,以前石门乡村民唯一的乐子就是听一听大街小巷转着叫卖的卖货郎吆喝生意的声音,看一看偶尔来村里卖艺的杂耍,赏一赏为了吸引村民在村里各类小摊、饭店前消遣的敲着大鼓的说书声……
今年72岁高龄的黄俊德大爷说“农村除了种地,没啥事干,闲得慌”这或许是石门乡以往农民日常生活的真实写照,显然农忙之余,村民们鲜有其他业余文化生活,仿佛吃饱穿暖就是“幸福”。
自从石门乡被列为贵州省20个极贫乡镇之一后,省、市、县为攻下这片扶贫高地,各级各部门派出精兵强将,带着项目,带着情怀走进石门乡,群策群力、众志成城,一项项切实可行的扶贫措施变成了热火朝天的苦干实干。
短短的时间里,石门乡旧貌换新颜,各项事业上,取得重大进展。村民也各自理着自己的活,收入逐渐增加,物质生活水平不断提高。文化生活也丰富了起来。
随着2017年贵州省贫困地区村综合文化服务中心工程建设的逐步完工,石门全乡10个行政村,两个社区均配备了一个90平米的村级文化活动中心,一个600平方米文化活动广场,文化活动中心里,有各式各样的文体设备,农家书屋里有人均1.6倍的图书,文化活动广场上有篮球场,健身器材,这让村民茶余饭后有了更多的去处,文化生活有了更多的追求。
现如今,每天临近傍晚,随着音乐的响起,不一会儿,各村的文化活动广场上,男女老少齐上阵,“人都来得差不多了,那咱开始吧!”伴着音乐节奏,几十人的队伍翩翩起舞,整齐优美的动作吸引了不少村民驻足观看……
而如何增加农村娱乐项目,进一步提高村民的精神生活质量,是摆在石门乡党政班子面前的一个大问题。
因此,为了满足村民日益增长的文化生活需求,石门乡除了利用现有的文娱设施之外,还在各村开办了农技培训班,农民夜校,加强农业技能培训,挑选一批文艺爱好者,农闲时,排练一些文艺节目,逢年过节,或是哪家有喜事,都可邀请他们去免费演出,除此之外,还会不定期邀请县里的文艺队,或是省里的大剧团为村民呈现一场场短小精干、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文艺节目。让原本地处偏僻地带、交通不便、文化生活匮乏、寂静的村庄一下子变得热闹起来。
“现在可好了,在地里干活都能听到村上的大喇叭唱歌呢”说起如今石门乡的精神生活,营坪村的刘大爷笑得合不拢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