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回家的路不再遥远
作者:周星 时间:2017-09-18 阅读:197
让回家的路不再遥远
——县民政局救助管理站开展救助工作侧记
记者 周星
走进县民政局救助管理站,简单的办公陈设,干净整洁的办公环境在这个不足100平方的办公室里,工作人员一边接待来访人员,一边在网络上查找寻亲信息。在这个重要而平凡的工作岗位上,救助管理站通过不断改进工作作风,创新工作方法,拓展救助渠道,帮助每一位需要帮助的弱势群体找到了家人。
救助城市生活无着落流浪人员
今年4月11日,在外流浪10多年的朱一国终于回到了湖南省邵阳县五峰铺镇众和村老家。
重逢那一刻,朱一国和父亲抱头痛哭。
据了解,朱一国自2005年流浪到威宁后,租住了一间10多平方的破烂房子,平时从事小家电维修工作,生意并不景气,经常过着吃了上顿没下顿的生活。家里有一个80多岁的老父亲,10多年来,未曾回过家看望。今年2月19日朱一国自驾两轮摩托车在六桥街道塔山村小屯内摔伤腿部,被其老乡送至威宁仁和医院进行治疗,经初步诊断为左腿股骨干粉碎性骨折。因朱一国本人至今未婚,在威宁又举目无亲,且入院后身无分文,前期治疗费用暂由仁和医院垫付。但威宁仁和医院因技术问题无法对股骨干粉碎性骨折进行治疗,通过县卫计局与县民政局协商,同意朱一国转院到县人民医院进行治疗,后续相关事宜由县民政局与县人民医院进行对接处理,共花费39000多元治疗费。经过两个月的治疗,朱一国出院了,考虑到其腿脚不便,县救助站工作人员亲自开车10多小时将其送回了湖南老家。
近年来,县救助管理站全力推进城市流浪、乞讨人员的救助管理工作,本着救助、送返和安置相结合原则,建立政府主导、部门负责、社会参与、流入地与流出地联动的工作机制,对生活无着的流浪、乞讨人员提供生活救助、医疗救治、返乡救助、临时安置等服务,救助工作深得民心。
据统计,2015年以来该站共救助2814人次,其中成年人2593人,未成年人221人,危重和精神病人医疗救助120人次,护送外省籍48人,帮助、资助困境儿童5人。
“互联网+救助寻亲”找到家人
“互联网+救助寻亲”由中央民政部与今日头条达成合作协议,引入社会力量参与救助服务,开展寻亲公益项目合作,通过建立寻亲合作微信群的模式,将各地救助管理机构的负责同志和相关工作人员纳入合作平台,全天候24小时无缝对接接受各地救助管理机构寻亲信息发布。截至目前,县救助站利用这一资源,已帮助5名走失精神病患者找到了家人。
曹光庆就是县救助管理站利用“互联网+救助寻亲”帮助其找到家人的。
2015年11月,县救助站工作人员在街上巡查时发现一名疑似精神病患者在垃圾堆里捡东西吃,穿着一身破衣,言语含糊不清,无法提供自己的身份信息,也无法提供家人的联系方式和住址,工作人员赶忙将他带到办公室换了衣服,带他吃了饭,又把他送到精神病医院进行治疗。
在精神病医院医治期间通过县救助管理站工作人员多次与其沟通了解,获取了一个重要信息,他反复说“慈利”二字,工作人员就在网上搜索发现在湖南省张家界有一个慈利县,救助管理站工作人员尝试在手机客户端“今日头条”上推送了该名流浪人员的相关信息,将他面部特征、照片等上传到“今日头条”上。通过“今日头条”寻人频道对寻亲信息进行了精准的区域弹窗推送。幸运的是,该患者的家人看到了市救助管理站发布的寻亲信息,并立即与威宁救助管理站取得联系。
后经亲子鉴定,证明联系者曹光庆与患者系兄弟关系,患者本名曹光庆,今年44岁,因患精神病已离家出走15年。
今年5月,曹光文带上60多岁的老母亲,亲自来威宁接哥哥曹光庆回家。见到曹光庆那一刻,老母亲老泪纵横,连声道谢。她本以为有生之年再也无法见到大儿子了,现在在县救助管理站工作人员的帮助下找到了儿子。
始终坚持“主动救助,无偿救助”
救助工作就是急人之所急。在特殊人员安置方面,县救助管理站也不遗余力,凡是发现弃婴、未成年人、老年人及危重病人,均实施及时救治与救助并重,始终坚持“主动救助,无偿救助”,对暂时无法查清身份的特殊对象,也积极采取购买服务的方式,与托养机构签订托养协议,安置在托养机构代养,并及时与公安部门联系采集滞留人员的DNA血样数据,录入其数据库,方便其寻亲。
今年5月30日,县救助管理站收留了一名仅20多天的弃婴,这名弃婴是牛棚镇邓家营村一村民捡到的,当时,婴儿臀部连着很大一个包块,明显可见手脚是从包块里伸出来。
因病情特殊,县救助管理站工作人员赶紧向毕节市儿童福利院报告,并亲自将婴儿送到了七星关区人民医院。经医院相关科室对其会诊,该名弃婴的诊断结果为医学上较为罕见的连体婴儿中的“寄生胎”。寄生胎会对她的身体造成巨大的威胁,每次排泄大小便时极易引发局部组织感染或坏死。七星关区人民医院组织了外科、介入科、新生儿科等多个科室对该名弃婴进行联合诊治,还邀请了贵州医学院、贵州医科大学附属医学院的专家进行手术支持。手术非常成功,目前该名婴儿各项生命体征平稳。
谈到救助工作的艰辛,县救助管理站站长管庆康道出了自己的心声:“工作中再辛苦也不怕,只要能帮助到真正需要帮助的人,所有脏、累、烦都是值得的。最无奈的是工作中经常出现‘炮战’骚扰现象,有的上午来要现金,中午来要鞋子衣服,晚上又来要车票。而这一切琐事,都需要工作人员擦亮眼睛,一一应对。这也增加了工作的难度。
社会救助是社会弱势群体的最后一道保障线,在这座城市,一群平凡的救助工作者忠于职守、立足本职,一次次开展救助,一次次传递爱心,为受困者临时搭建起一个温暖的家,让他们回家的路不再遥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