蔬菜种植火了 农民腰包鼓了
作者:马召凤 李欢 卯龙艳 时间:2017-09-20 阅读:192
蔬菜种植火了 农民腰包鼓了
——小海镇蔬菜产业发展见闻
记者 马召凤 李欢 卯龙艳

营丰村萝卜基地内农民采收萝卜的场景

营丰村萝卜基地内农民采收萝卜的场景
秋日的阳光很明媚,李飞耀站在地中间,正招呼着工人们把萝卜运上拖拉机,然后用卡车运到贵阳去,地里10多个当地的农民戴着遮阳帽正忙得气喘吁吁。
今年是李飞耀回乡创业的第一年,去年之前,他的生活轨迹并不稳定,可能今天在云南昭通的某工地上干苦力,明天又到贵州的某个村子里修建农村公路。但是去年,李飞耀结束了长期在外的打工生活,回到了小海镇。
“当时我寻思着,威宁气候好能高产,再加上政府每年都有技术服务,这个事儿能做。” 一番考察下来,李飞耀脑子里有了一个新思路。
当时同村的几个返乡农民工也在忙着找门路,几个人一寻思,就在营丰村承包了340亩土地种起了萝卜。
营丰村地理条件比较适合种植萝卜,生长也快,萝卜一年能够种三季。很快,李飞耀的萝卜渐渐走入了市场。今年,第一季萝卜丰收之后,李飞耀获得了28万元的收入,基本上填补了前期的资金投入,剩下的第二季和第三季只要市场条件好,今年的收入绝对可观。
萝卜基地不仅为李飞耀带来了可观的经济收入,也带动了周边农民的就近就业,每天,至少有15名以上的农民在基地里打工。
田桂芬是当地的一名农户,今年62岁了,但是看上去要比实际年龄年轻许多。自从有了这个萝卜基地之后,她一年到头都在地里打工。每天60元钱,供应午饭,对于她来说已经很满足。
“大伙儿一起有个伴儿啊。”田桂芬是萝卜基地的“长工”,年纪大了,去其他地方打工别人不要,在基地打工,她不仅能够自己挣些零花钱用,也可以找到聊天的伴儿。
李飞耀是小海镇打工农民回乡创业搞种植的一个成功例子。
走进小海镇响水村3500亩白菜基地内,到处是菜农们忙着采收白菜、装车运输的身影,农田里洋溢着丰收的喜悦,呈现出一派繁忙景象。
李文田正蹲在在田埂边上抽烟,一边抽烟一边讲述着自己的蔬菜“致富经”。前几年,李文田守着家中几亩地,种种苞谷、洋芋。镇里“产业结构调整,跨上经济快车”等宣传口号早已深入人心。李文田正是在这个时候开始种白菜的。
小海镇靠近县城,种植蔬菜有着得天独厚的地理优势。李文田的蔬菜种植从几亩渐渐变成几十亩,再变成如今的100亩。
“今年的白菜大丰收,一亩能产一万两千多斤。”正在自家菜地采收大白菜的菜农李文田告诉记者:“今年雨水合适,病虫害少,大白菜长的特别好,光是卖蔬菜就有近40万元的收入。”
在问到蔬菜种植的技术帮扶问题时,李文田说:“有农牧局的技术人员免费培训的,不用愁。”
蔬菜种植致富快,技术帮扶拔穷根。在蔬菜发展过程中,技术培训无疑成了他们的第二课堂。在小海镇,不定期的有专门针对农业技术的培训活动,为农民产业结构调整带来了新技术活力。
据了解,在小海镇,像李飞耀、李文田一样种植蔬菜的大户还有很多,仅响水村预计今年全村种植的3500亩白菜产值在1680万元以上,村民们依托良好的区位优势,发展种植高产蔬菜品种,不仅成为他们致富的一项产业,种植的蔬菜也获得了广大菜商的一致好评。
小海镇立足于传统农业经济发展的基础,小海镇的产业结构调整正一步步开始扩散到全镇,越来越多的农民开始从传统的产业模式中挣脱出来,发展起了自己的蔬菜产业。搞养殖、种蔬菜、种水果,各种各样的农村传统产业在返乡创业农民工的带动下呈现规模化的发展。
目前,小海镇建立起了以松山村、响水村、营丰村三个村子为主线的蔬菜示范基地,带动了整个小海镇的蔬菜产业发展,成为小海镇板块经济的重要抓手。积极建立蔬菜种植示范点,以点带面示范带动全镇蔬菜种植,成为实实在在的蔬菜种植大镇。
今年,小海镇蔬菜种植达到2万余亩,白菜、萝卜、莴苣等新鲜蔬菜不仅供应了威宁城市居民的餐桌,也渐渐走出了威宁,供应到了贵阳、成都和昆明等地的市场,成为当地农户增收致富的一大主要产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