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2017-09-20

长风破浪正当时

作者:岳刚 柳勇 时间:2017-09-20 阅读:234


 长风破浪正当时
——县委组织部走访深度贫困村侧记
记者 岳 刚 通讯员 柳 勇


  群众走什么路,关键看党支部。致富不致富,首先看群众。
  在脱贫攻坚这场艰难的战役中,人才保障和储备是决胜的法宝。农村基层党建是人才储备的一个筐,既需埋头苦干,更需抬头远看的人才向基层党建聚齐靠拢。
  近年来,威宁高度重视农村新型人才队伍的建设,通过“千凤还巢”、“千企帮千村”等多渠道引进和本土培养组建成强有力的新型人才铁军,抱团出击,为发展农村脱贫攻坚事业提供新型人才保障和储备。
  威宁大力开展人才扶贫工作,并通过直接、简化程序、柔性引进中高端人才,为威宁经济社会发展箴言献力。据统计,2014年以来,全县共引进各类人才344人,其中急需紧缺人才79人、高层次人才124人、柔性引进各类人才141人。通过专题培训班、农民讲师进田间、专题讲座、人才智力帮扶培训各类人才达20万人次以上。
  新人才、新技术怎么进来?并让其落地沾灰?
  基层新型人才是农村先进生产力和先进文化的载体,是促进农村产业发展、引领农民思想解放、带领群众建设新农村的生力军。
  当下,全县范围内正大力发展新型农经产业,如三膜马铃薯、万寿菊、长寿豌豆、肉牛养殖等等,对于这些新型种养殖产业,都配套有专业种养殖技术人员,通过现场培训、技术指导、典型示范等方式为农村广大群众传经送宝,既助推了产业的发展,又给农村传统农业带来了先进的生产力。
  “种上万寿菊,不但能给我们带来收入,从栽到收都有专业人员指导我们,我们也学到了新的技术。”云贵乡马街村村主任杨荣祥这样说。
  没错,正如杨荣祥所说,新型产业落地农村,普惠于民,既增加了老百姓增收致富的渠道,又为农村群众带来了新的技术,现在的农村呈现出由传统生产力向先进生产力的重大变革的新气象。
  那么,新人才、新产业进来了,农村基层党建工作又如何开展呢?
  农村基层党支部是带领党员和群众建设家园的战斗堡垒,在“党支部+企业+农户”的发展模式中,就凸显了党支部的重要性,党支部就成了新型产业和传统思想的结合载体,这就要求我们的农村党支部要有耕牛埋头苦干的实干精神。
  一项新型产业能否扎根农村,落地开花;能否带给一方百姓增收致富,这就要求我们农村党支部要有抬头远看、高瞻远瞩的视野。
  杨荣祥介绍:“我们村99%的村民都是少数民族,有传统的竹编手工艺、舞礼酒等传统民俗文化,我们想带着老百姓把这些特有的文化资源发展壮大。”
  马街村是全县84个深度贫困村之一,村两委负责人既能埋头苦干,也能抬头远看,他们借力大党建、大扶贫的发展机遇,通过“党支部带头、企业带动、群众参与”的发展模式,将本村潜在的文化资源转化成有形资源,以“产、经、销”一体带领老百姓发家致富。
  马街村坚持以党建统领谋划全村各项工作,以创建“五好”基层党组织为目标,以群众“两会”(即议事会、公投会、)为核心,积极探索“党建+项目建设”工作模式,做到党建工作与新农村建设发展有机融合,为项目落地和建设打下基础。
  为不断改善人居环境,该村多次召开群众议事会统一思想,全力争取实施各类项目。截止目前,全村95%以上通组道路已完成硬化,在村活动室附近建有文化广场,并将当地民族的文化元素、廉政建设及基层组织建设元素有机融入项目建设中,使村容寨貌得到较大改观。
  近年来,马街村的农低保、农危改等惠农政策,村“两委”都要组织村民组长、党员、村民代表及其他群众开会进行“公投”,当场公布公投结果,采用大家的意见。
  据悉,在党建工作的统领下,马街村利用“两会”的推行,探索出了“党建+项目建设”工作模式,按时保质保量完成了党委政府交办的各项工作任务,为该村今后的经济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
  八月份以来,县委组织部采取明察暗访、实地走访,蹲点调研、随机调研等方式深入走访深度贫困村,共走访了15个乡镇20个深度深度贫困村。
  “贫不足羞,可羞是贫而无志。”
  从走访的情况来看,乡镇党政领导扶贫有思路、工作有措施,扶贫产业落地有声。村一级和乡一级工作步调一致,村两委班子和“第一支书”工作能力强,积极性也高。绝大多数村党支部书记和村委会主任对本村情况清楚、思路清晰,都是埋头苦干、抬头远看的“领头羊”,带头发展产业,带头增收致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