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2017-09-22

白沙口子换新颜

作者:朱勋健 时间:2017-09-22 阅读:210


   金秋时节,笔者跟随聚焦毕节试验区拍摄组在麻乍镇拍摄完马摆大山的秀丽风光,饮完马摆大山山泉后驱车来到一个鲜为人知的村寨——白沙口子。
 
养在深闺的“世外桃源”
 
  麻乍镇白沙口子位于马摆河畔,是一个距镇政府仅7公里的小村庄,四周群山环绕,绿树成荫。傍晚,炊烟袅袅,宛如世外桃源。20余户人家就散落在山间,时光流过的木架房里,宽敞、明亮。
  曾几何时,白沙口子原本是贫穷、落后的村庄,饮水困难,交通闭塞。近年来,沐浴着党政策的春风,没几年光景,群众生活便呈现欣欣向荣之势。
  在村民的带领下笔者来到村庄对面的山梁上,顿时被此情景吸引住了。这里是田园,却和周边地方看到的大不一样,苞谷、洋芋在这里只能零星看到一点,引入眼帘的是连片的不同种类的中药材:丹参、半夏、魔芋、桔梗。虽已入秋,那一大片的丹参却不稍减一丝绿意,盛开着紫色的花朵。

白沙口子的致富“领头羊”
 
  为了带领大家致富,白沙口子村民朱家应这些年可没少折腾。先是带着大家自动出钱出力,从6公里外的地方引来自来水,到处筹集资金打通与外界沟通的入村路,让大家的生活、出行、生产便利了起来。条件逐渐的好起来了,人也有了更多的追求。
  “有今天的发展成果,源于两次失败的经历。2014年,党参价格大涨,听说威宁的党参走出去了,我和兄弟合计,觉得有致富的希望,就合伙育了十多亩的党参苗,结果苗是育出来了,却连个问的人都没了”。朱家应回忆说。
  朱家应兄弟俩对党参因市场不景气而失败心有不甘,于是尝试种植鱼腥草。
  “鱼腥草虽然价格低,但产量高,往年种出来也不愁卖,2015年种植十多亩鱼腥草,结果当地市场饱和,再次惨遭失败,但是半夏的市场价格近几年来持续稳定。”朱家应说。
  两次的惨败经历让朱家应清醒地意识到,仅靠自己的埋头苦干是没有出路的,必须走出去,了解更多的市场信息,农产品的种植要与市场的需求对接起来发展才有致富的希望。
  2016年,在朱家应的带领下,白沙口子成功创办了麻乍镇家应种养殖专业合作社,村里人自愿入社,将土地集中起来规划使用,充分发挥自身优势,主动走出去,拥抱市场。由合作社牵头,扩大半夏种植规模,并与药商合作,签订协议,保底回收。同时与山东客商合作,引进100多亩的丹参苗进行种植。
  今年,就眼下的市场走势来看,半夏、丹参市场价格已高于往年同期,按照目前的价格估算,白沙口子的20余户村民靠种植中药材一项产值就将突破300万元。
 
乡愁发展两相宜
 
  站在白沙口子丹参的绿海里,眺望远山及落日的霞光。“采菊东篱下,悠然现南山”的场景不只是存在于陶渊明的诗里,更是在这座小山村寻常百姓的日子里。
  “这里的人们在思想上勇于跟上时代发展的潮流,主动拥抱市场,跟着党和国家的政策走,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溢满于心。”麻乍镇党政办一位工作人员介绍说。
  从山梁回到村里,一位老大娘请拍摄组一行吃火烧洋芋,剥了皮,咬了一口,慢慢品尝,满满的回忆,这是小时候的味道。
  扶贫先扶智,以智绘蓝图,脱贫攻坚的故事将在这个小山村不断演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