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2017-09-22

赵伟:扎根田野的村支书

作者:陈静 沈光勇 时间:2017-09-22 阅读:207


   9月,是收获的季节,也是筑梦的季节。迤那镇文昌村村支书赵伟,正带领群众走在脱贫致富的道路上。
 
返回家乡当支书
 
  通过国家选调考试后,2016年12月赵伟正式开始了工作,他想到基层去,到村里去。刚从贵州大学毕业的赵伟就返回家乡,决定服务基层,当一名村支书。
  “我要到有需要的地方去,因为我本身就来自农村,那么我学成之后,一定要回到我的家乡去。”这是赵伟的小目标。
  当初赵伟也曾有更好的机会,进入央企,走上职业化道路。“我本来有机会进入中冶四局,当时他们招的是财务人员,正是我的专业路线。然后我的身高不够,他们要的是1.75米,但面试过后,可能觉得我还不错吧,就被破格录取了,当时我是很高兴的,但后来,我还是拒绝了。他们问我为什么这样选择,那可是多少人求都求不来的工作,我当时就说了句,我想回去。”就这么简单的一句,引用郑强校长的话来说:“我不做那东南飞的孔雀,我要做那化作春泥的落红。”
  2017年刚刚开始,赵伟来到了迤那镇文昌村,开始了他的村支书生涯。
  刚刚来文昌村的时候,赵伟便受到了当地群众的质疑,因为年轻,没有工作经验。另外,这是一个苗彝族为主的混居少数民族村,没有群众基础,语言障碍的问题,也让赵伟眉头难舒。
  要做好支书,就要掌握第一手的村里的资料。“我来到文昌之后,五个村民小组,三百多户,我一个星期就走完了。而且跟村民的谈话中,我也得了很多有用的信息,这对以后的工作很有帮助。”赵伟说。
  “做基层工作,做群众工作,很多人觉得难做,为什么?因为他没把自己也看着群众的一份子,那么群众又怎么可能真心对你呢?所以,我把自己当作一个普普通通的农家儿子,我不是去做工作,我是去串门,他们家里在做什么我也帮着做,我要和他们交流,无论家里,地里,山上。”赵伟说,他于是成了村民口中的赵支书,开着玩笑穿着迷彩,经常跑到猪圈里找正在准备春天种庄稼的农家肥的群众握手交流,跑到山上找放牛的老伯聊上半天。
  群众工作做得好不好,问问群众就知道。
 
小赵支书的“脱贫经”
 
  “文昌村的产业以前是很单调的,除了苞谷就是洋芋,粮食产业仅仅是为了解决温饱问题。但是时代变了,温饱已经不再是问题,那么增收便成了新的问题。在以农业生产为主的地区,现代化农业的经济作物显然是首选。”赵伟发现了问题,也想到了解决途径。
  “我的运气不错,在我刚来文昌的时候,正好是文昌在布局苹果种植,而这个地方的地理气候环境是很合适,那问题便是群众参与和支持的问题了。当时我就对村支两委说,你们带上我,群众工作我去做,直接去最难搞定的一家,我要一家一家地走,去赢得他们的信任,因为我知道这个东西是很有好处,对增收,产业转型都有好处。”赵伟这样说道,话里也透着自豪和高兴,通过这件事他也得到了群众的信任。
  产业转型也不过是扶贫工作的一小步,赵伟也明白,他还有很多很多的工作要做。青松组是不合适种苹果的,但是种烤烟就比较好,像坪子这个地方,土壤比较干燥,就合适万寿菊,另外保罗和河边两个组,老百姓比较喜欢种植和养殖,又受环境限制,多重考虑后,赵伟建议他们试种新的马铃薯品种,产量更高,更适应环境的“威芋五号”,把这些经济作物布局下去,让群众看到得到实在的好处,能增收,脱贫才有盼头。
  “我们这里是原材产地,而且交通便利,在成本上有优势,劳动力成本低,政府也会大力支持,我们现在希望的是那些企业家能看到这里的机会,能来和我们合作,这样就解决脱贫的问题,企业也能发展。”赵伟说。